人民网健康·生活

别让养老院成为孤老院

2016年12月13日09:21 来源:北京晚报

近日,苏州一家养老院推出“奖孝金”制度,以鼓励子女多探望老人,引发公众热议。

尽管院方强调子女不会“冲钱来看老人”,仍坦承该制度有所成效。而对于养老院成为“第二个家”的老人来说,子女的探望无疑是巨大的精神安慰。

子女常回“家”看看,真有那么难吗?子女履行尽孝的义务,该不该用物质来激励?在北京的养老院中,子女探视老人的情况又会如何?

现状

探望老人的也是老年人

上午九点半,寸草春晖养老院的一层大厅里,102岁的杨女士正跟着大伙一起练歌。她的儿子——已经78岁的朱德政,坐在边上陪着她一起唱。

“现在学的是十送红军,我还会渔光曲,不用看歌词。”杨女士耳朵不背,说话清楚,能保持如此良好的状态,与儿子平时的陪伴分不开。每天早上,朱德政都会过来待上一个半小时,陪母亲聊聊天,唱唱歌。

其实在两年前,杨女士还和小女儿住在一起。小女儿当时已经年过六十,有一天突然得了病,自己都照顾不好,更没法看护老母亲,权衡之下,只能把母亲送到了养老院。

“说实话,我和我妹妹这一辈人都已经是进养老院的岁数了,有点小灾小病太正常了。”朱德政每天在养老院没法待更长时间,也是因为自己的老伴身体不好,需要回去照顾。

兄弟姐妹总共四人,下面还有孩子辈,探视母亲的重任却主要由朱德政一人承担,在他看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孩子们工作都很忙,能来探望的也都得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了。可我的弟弟妹妹要么是住得太远,要么是身体有毛病,只能是我多过来一些。”

尽管时间不长,但每天都有家里人陪在身边,杨女士也是特别高兴。“儿子孝顺!”杨女士笑得合不拢嘴。对她而言,每天早晨与儿子相处的这一段时间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老年人”探视“更老年人”的情况,在养老院里并不少见。养老院的贾院长介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子女前来探视也越来越受到自身身体条件的制约,能像朱德政这样坚持每天都来的更是少之又少:“好在老人一般都有好几个子女,互相可以换着来。总的来说我们这边探视的人还是挺多的。”

练歌活动已经结束,但大厅中的音乐声并未停止,一旁的钢琴前,王奶奶正在练习弹奏新曲子:“这是志愿者老师给我留的作业,我自己先练练。”

王奶奶今年已经80岁,钢琴是她四年前进养老院之后才学的。不定期的周末,附近学校的学生志愿者会来养老院探访老人,王奶奶就找了其中一名会弹钢琴的学生当自己的老师:“我还怕人家嫌弃我学得慢,可人家特别耐心。”

最开始的时候,王奶奶连简谱都不识,经过跟老师的一次次讨教,现在她已能流利地弹奏名曲《小步舞曲》等多首曲子。平时比较爱安静的她,并不习惯和其他老人一起做活动,但她特别喜欢和钢琴老师聊天:“跟孩子在一起我特别轻松。”

老师不能常来,好在每周日还有子女过来探访。王奶奶笑着说,她这里已经成了孩子们的联络站。“老大旅游带了点土产回来,会放我这里,老二来了拿走一部分,老三来了再拿走一部分。”子女们住家互相离得很远,养老院也成了他们周日的一个聚会场所。“他们现在都还没退休,平时太忙,但周末能来看我一次已经很好了。”

难点

“空巢”老人状态差距大

二楼的一个房间里,赵女士正在归置着自己的旧东西。今年已经97岁的她,动作仍然十分麻利,与人交流也完全不成问题。“现在眼睛稍微差点了,前两年我还能玩平板呢!”赵女士自豪地说道。

儿子、女儿、孙辈全在国外生活,自己在国内已经没有亲人。平时没有子女来探访,赵女士倒是看得很开:“国外离得那么远也回不来嘛,而且我也习惯一个人的生活了。”

早在几年前,赵女士的儿子曾将她接到加拿大住过一年,但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太大,赵女士无法适应国外的生活,最终还是回来住到了养老院。赵女士个性很开朗,也爱交朋友,很快便在养老院里找到了“麻友”,平时也有人和自己聊天。

即使子女相隔万里,但赵女士倒不是完全与子女见不着面:“用视频呀!我每天早晨都会跟他们拿视频通话。”虽然眼神不太好,但应该按哪几个图标进行通话赵女士还是驾轻就熟,都不用护理人员帮忙。

由于时差的原因,赵女士一般只能在早上八点左右和子女聊上一会儿。虽然表示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但每天能跟子女说说话,她还是非常高兴。至于和子女们每天聊些什么,赵女士表示并不重要:“他们能看见我在养老院待得好就行了。”

只不过,并非所有老人都如赵女士般能够享受新科技带来的便利。

“我妈90的人了,你让她学着用视频,难啊。”三年前,陈建将母亲送到养老院,自己的身体也不大好,探视的频率越来越小,现如今,他只能保证每月去养老院探访一次:“养老院离家也远,我身体不行,心有余而力不足。”

也曾有朋友建议陈建教母亲使用智能手机,利用视频通话等功能,让老母亲随时能够看到自己的儿孙,但买了智能手机,陈建却怎么都无法教会自己的母亲,“需要点的太多”,老人总也记不住。何况六十多岁的陈建,对于新科技本身也是“半瓶子水”。

与此同时,市面上现有的互联网视频设备,往往也无法满足养老院的网络条件,如需要稳定的WIFI环境等。陈建坦言,老人听力不好动作慢,就算是普通电话联络,往往也会出现听不到铃声的情况,“视频一来,老人还挺紧张,按半天按不出来干着急,人家工作人员也不可能一个个给老人弄,我们就放弃了。”

陈建也建议过养老院,配备一些专门的视频通信设备,大家轮着用:“养老院说会考虑,之后就没信儿了。”试来试去,陈建与老人的联系,仍只能依靠电话进行:“老人家也理解,电话里聊聊也一样。”

建议

至少握握手摸摸脸

让老人体会到温暖

对于老人而言,子女探视的意义不言而喻,甚至可以成为养老院老人们“攀比”的内容。

松堂关怀医院护士长董伟介绍,为鼓励子女常来看望老人,院里不限制探视时间。据她观察,大部分家属会保持一到两周探视一次的频率,周末比较集中。

对脑子清醒的老人而言,每当有子女探视总是很开心:“会跟我们学,我们见到了也会‘故意’询问,刚才来的是谁呀?老人就很骄傲地大声说,‘我闺女来看我了’!或者‘儿子给我买了一大堆吃的’。”

而令董伟“无奈又好笑”的是,老人之间居然也会暗自较劲:“有位住在二楼的张奶奶,子女很爱逗趣,探视时给她带吃的,聊小孙子,老人十分开心。同屋另一位老人的儿子可能觉得母亲这么大岁数了,说太多也听不懂,话就比较少。他走了之后老人默默地不言语,后来护工告诉我奶奶不太高兴,还说很馋张奶奶孩子带来的那些吃的。”

基于儿女脾气、秉性各有差异,查房的时候护士会提醒那些“不知该做些什么”的家属,不要只在旁边坐着看着,最好能给老人喂喂饭、按摩按摩,聊聊工作和生活。至少握握手、摸摸脸,让老人体会到一种舒适和温暖。

而身体较好,还能互相“攀比”的老人,在松堂已是少数。董伟介绍,这里的老人平均年龄83岁,有些饱受病情折磨,脾气十分暴躁。儿女探望时,老人或者不搭理,或者没有好脸色,家属也会委屈地抱怨。“我们就得安慰对方,老人身体不舒服,又上了年纪,跟孩子一样要多些耐心好好哄着。”

更有一些患有脑萎缩的失智失能老人,家属来了之后可能根本就不认识了。董伟印象深刻的是,有次她问一位老人,来探视她的家属是谁。老人看了看身边的女儿说,“这是我妈妈”。听到这句话,正忙前忙后的女儿一下就哭了。她告诉董伟,父亲去世得早,母亲独自拉扯大五个子女,十分不易。有能力好好孝敬老人时,母亲却认不得人了。

董伟安慰她,正因为老人能感受到关爱,才会把女儿视作印象中安全和幸福的化身——妈妈。从这一点而言,女儿做得已经很好了。“家属们也挺不容易的,松堂位于东五环外,若是住得远,往返一次路上就得四五个小时。不少子女自己也是老年人,本身应该享受悠闲的晚年生活。但要帮忙带小孙子,父母又不能不孝敬,这都是比较现实的压力。”同时她也感慨,“子欲养而亲不待”终究是一种遗憾。“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我们小时候也希望爸妈多陪陪我们。趁着父母神志尚清,能享受天伦之乐,还是应该尽量多来探视,逗他们开心。”(吴楠 莫凡 魏婧)

 

(责编:许心怡、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