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过年要催婚!学点科学的催婚方法

2016年02月04日09:51 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查工作、被逼婚、催生娃,堪称困扰中国青年的三大难题。

  最近《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发布,近八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25~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

  就算“逼婚”是好心,可您的方法科学吗?

  消极逼婚:

  补偿心理:“我这辈子毁了,现在就看你了”  父母婚姻可能不幸福,可如果父母寄希望儿女获得成功婚姻,将其作为自身失败婚姻的补偿或慰藉的话,则是站在了儿女个人自由和幸福的对立面。

  被迫达标:“别人都结婚了,你别给爹妈丢脸” 父母不关心结婚好还是不好,只觉得别人家孩子都结婚你不结婚,他们脸上挂不住。这其实是由于“社会比较”心理,人们通过与和自他人比较来更准确地评价自己。但由于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更重视负面和消极信息,因此往往导致自我评价降低。父母太在乎外界眼光,会让子女不堪重负。

  权威镇压:“你敢不听你妈的了!”  相比于你不结婚这件事,父母更生气的是,你居然不听话不去赶紧结婚。当子女反抗父母时,父母感到自身地位受到威胁,有必要捍卫自己权威地位。结婚与否的事实已不重要了,关键是这家里谁说了算。

  积极劝婚:

  看好婚姻:“我跟你爸不是过得也挺好?”  父母发自内心相信结婚美好,希望你也能一样幸福。国内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最亲密的社会关系之一,因而对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影响也非常大。从正面给子女以积极导向,可从鲜活例子出发,建立子女起对婚姻的好感。

  积极导向:“不结婚很好,但结婚也许更好呢?” 英国心理学家皮特·沃森说过,人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忽略不支持自己观点的意见,并将模棱两可的信息向着有利于自己立场的方向解释。父母那一辈人基于生活经验,预设结婚才能幸福。身边的成功案例确实如同范本让人心向往之。

  设身处地:“我催你结婚只是希望你幸福” 爹妈觉得有责任把你从小养大,一直照顾到你成家立业。在亲缘关系越相近的对偶角色中,相互之间越熟悉亲密,就越相互负有责任。父母觉得有义务来为你一生保驾护航。这种方式优势在于方式和角度更容易让子女接受。(心理学硕士、科普作者 冯 通)

  相关阅读:

  尽管逼婚几乎是全国父母的“年终任务”,但各省逼婚情况有所不同:

  河南青年被逼婚现象最严重,比例高达89%。

  山东人最不愿意将就,86%坚持宁缺毋滥。

  江苏父母逼婚频率全国第一,年均逼婚10次。

  74%的广西父母最喜欢强行做主,表现亲自为子女安排相亲。

  四川父母逼婚时喜欢全家上阵,发动亲朋围攻战术。

  湖北青年面对逼婚往往采取冷处理态度。

  湖南青年面对逼婚会选择与父母积极沟通。

  河北父母从子女20岁以前就着急婚事的情况比其他地区高3倍。

  “对方要求太高”成北京青年成婚最大障碍。

  广东男青年因家人逼婚而与陌生人假恋爱比例全国最高,36%的广东男青年会选择“租个对象回家或谎称自己有对象。”

(责编:许心怡、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