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多点执业目前尚难增加医生阳光收入 超六成医生考虑过跳出体制

李洁言

2016年11月08日08: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从2009年多点执业政策发布至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参与到多点执业中来,但与此同时,新旧观念的冲突、技术准入的壁垒、职称晋升的障碍等各种现实问题,也使得该项政策的推进面临诸多考验。

在此背景下,专注于医疗圈调研的医米调研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区4739名不同层次的执业医师进行了相关调查,得出了很多值得关注的数据。当前医生多点执业的比例有多大?什么样的医生、哪些科室的医生更容易选择多点执业?记者就此专访了该项调查的负责人,医米调研总监杨传敏。

中国青年报:开展医生多点执业的调查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杨传敏:多点执业、医生集团、医生品牌,这些过去在体制内罕有的关键词,最近越来越成为医疗行业关注的热点。今年,各地方的多点执业政策纷纷出台。比如深圳规定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无需第一执业地点审核同意。

医生在现实中如何多点执业,是否需要备案,如何解决在第二、第三执业点的从业风险,如何协调和第一执业点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希望通过调研了解的。特别是我们调研的公立医院的医生,他的职称评定、晋升空间,实际上和传统单位的看法是分不开的。所以医生面对多点执业有哪些顾虑,多点执业是否会提高他们的收入,都是我们非常希望了解的。

中国青年报:调查有哪些发现?

杨传敏: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大约1/5的医生声称自己有多点执业经历,其中医院安排的多点执业和医生主动选择的多点执业各占一半。特别是主任医师这个层级,超过四成有多点执业经历。在麻醉、中医、五官科、外科和检验影像科,医生多点执业的比例更高。

我们还发现,在多点执业时,大部分医生(55%)最关注的是酬劳,有18%的医生最关注私密性。有意思的是,一线城市的医生较其他级别城市的医生更看重“私密性”。事实上,大城市大医院的医生有更多的多点执业和提升自己收入的机会,但他们同时需要在增收和搞好与院方关系之间达到平衡。

此外,还有45.7%的医生说他们多点执业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个人知名度。这也是特别有趣的一个结果,这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医院平台,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重视自己的个人品牌。

中国青年报:多点执业能给医生增加阳光收入吗?

杨传敏:根据我们的调研,实际的增收是很有限的。只有少数医生(9%)表示通过多点执业增收超过原收入的一半。同时,近四成医生说他们的收入并没有通过多点执业增加。实际上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这些医生有一部分是接受医院的指定任务,比如去医联体多点执业,这样的多点执业虽然是以自愿为前提,但是没有额外的收入。

中国青年报:约1/5的医生有多点执业经历,这个比例并不高,这是否说明医生群体对改变现状并没有太大的欲望和动力?

杨传敏:现实和意愿是有差距的。医米调研一次有上万名医生参与的调研显示,我国超过六成的医生考虑过跳出体制工作。在被问到理想的执业方式时,只有小部分医生(17%)希望保持原状、专注在原来的医疗机构工作。其余医生都希望自己的职业状态有所改变,接近一半医生会选择去“体制内医生集团”,三成医生选择“体制外医生集团”,或自己创业开办诊所和医院。

中国青年报:超过六成医生考虑过跳出体制,您觉得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和当前医生的工作现状有关吗?

杨传敏:我们认为,接受过专业化培训的中国医生,他们的阳光收入和他们的职业所承担的风险和压力,付出的劳动,以及接受培训的时间成本是不对应的。

我们两个月前发布的医生薪酬调研显示,只有16%医生对自己的收入满意,特别是从业6~10年的医生,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对自己的薪酬最不满意。在中国,医生相比其他职业,教育周期长,毕业后还需要参加规范化培训,因此相比同龄人,工作起步晚。虽然在发达国家医生这个职业多与高薪挂钩,但在国内,情况不容乐观。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超三成的医生认为自己“经济条件拮据” 或“经济条件差”,还有接近一成的医生认为自己经济条件很差。

总体而言,由于医患矛盾、医生阳光收入不高,中国医生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是比较低的,这也使他们期望改善原来的状态,以多点执业、参与医生集团等方式提升职业发展空间,以及带来更多的阳光收入。

中国青年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医生在选择的时候会有哪些顾虑?

杨传敏:现实中,医生一方面希望改变现有执业方式,另一方面难以舍弃公立医院的各类福利。因为职称评定、医生的学术地位等,都需要在体制内完成。多点执业最大的阻力来自第一执业医院与医生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大医院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第一执业医院自然希望医生完全投入本院工作。

中国青年报:在欧美等地,医生执业的情况怎样?

杨传敏:我们专门研究过美国医生的执业状况,发现不同国家差异还是很大的。独立执业或者在医生集团里执业比较普遍。欧美医生是高收入群体,社会地位比较高。而且,医保控费的介入,让医生、病人和支付方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中国青年报:您感觉未来国内医生的就业形势会是怎样的趋势?这种趋势会有助于缓解当前的就医难吗?

杨传敏:这个很难回答,近10年主要看医改政策,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推进。但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医生希望自己的职业和专业获得认可,越来越多医生重视自己的个人品牌。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去编制可能会对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的职业选择产生较大的影响。

希望这种趋势可以释放更多医疗资源,增加供给。但是就医难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和我们的分级诊疗落地,以及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也有关系。

(责编:盛月、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