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医药行业周报

暴力伤医一再上演 舆论呼吁预防与严惩并行

(9.26-10.9)

王冕

2016年11月10日14:10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9月26日至10月9日期间,山东暴力杀医事件引起较大轰动,暴力伤医一再上演,公众对医生的逝去痛心疾首,也对伤医的行为表示“绝不容忍”。整治暴力伤医事件需要法律的严惩,同时需要相关部门持续完善第三方调解机制,让矛盾得以解决,预防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10月8日,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一盒仅售7.8元,治疗罕见的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在很多家医院难觅踪影,而“黑市”上却卖到4000元。廉价药短缺现象频繁出现,拷问政府的管理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9月底至10月初,11年反垄断案胜诉、董事长离职等事件促使华北制药的舆情关注度升高,媒体聚焦企业转型情况,猜测董事长离职的原因为企业业绩不佳。

  【医药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暴力伤医一再上演 舆论呼吁预防与严惩并行

  据最高检官方网站,2016年10月7日,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山东莱芜暴力伤医案犯罪嫌疑人陈建利作出批准逮捕决定。

  舆论观点:惩罚与预防并重 根源上治理暴力伤医

  暴力伤医事件发生之后,无论媒体还是网民,都表达了对医务工作人员无辜受到伤害的痛惜之情,以及对残害医务人员的“医闹”的强烈愤怒情绪。《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对暴力伤医“零容忍”》认为暴力伤医事件不是普通的“医患矛盾”,其本质毫无疑问是赤裸裸的暴力和犯罪。因此,整治暴力伤医,法律不能缺席。文章强调如果法律无法落地,不仅仅伤害医务人员,也伤害社会里的每个普通人。新华社的评论也认为伤医就是伤己,法律必须严惩伤医行为。暴力伤医背后反映出的监管预防制度的缺乏也引起舆论反思。患方偏执而极端的处理方式不能容忍和原谅,但是医患纠纷中矛盾的及时调解,对预防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东方网刊登的评论文章指出,对于如何有效预防此类惨剧,医疗行政主管部门似乎也没有清晰的思路。众多伤医案件发生前当事医生能得到第三方及时介入调解,或者更多患者能够求助到第三方调解,悲剧很有可能就不会发生。

  舆情点评:法律不缺席 医改仍持续

  媒体对暴力伤医事件进行报道,主流新闻媒体着重强调并肯定了国家相关部门今年来采取一系列措施、出台相关政策以及修改相关法律条款以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不断完善法律、政策的顶层设计,媒体还强烈呼吁相关政策、法规能够落到实处。地方媒体的评论指出,医患矛盾突出背后医生、患者双方的沟通问题仍待解决,面对相对处于弱势的普遍群众,如何切实保障双方利益需要反思。多数媒体在评论中都提到,预防暴力伤医事件,还需不断完善第三方调解机制,同时推进医疗改革深化,解决普通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问题,真正让医生在良好、健康的工作环境下为患者治病救命。

  2.廉价药短缺现象拷问企业责任与政府治理 

  近日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一盒仅售7.8元、治疗罕见的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在很多家医院难觅踪影,而黑市上却卖到了4000元。廉价药短缺现象不是第一次出现,2016年4月浙江地区媒体关注了浙大一院鱼精蛋白无处进货的情况。该药作为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中必须用药,缺货迫使部分需要手术的病人不得不陷入等待中。2015年7月,治疗绒癌的放线菌素D断货,医生在微博中求助引发舆论关注。

  舆论观点:政府治理水平提升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心两者缺一不可

  廉价药品消失,首先拷问的是相关政府部门对药品市场的管理。《光明日报》的文章《用好“有形之手”遏制廉价药荒》认为廉价药消失是药品招标的副作用之一。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药品招标中过分强调价格因素,每次招标都要将药价压低一次。很多国产基本药物在数次血拼之后,变成了“白菜价”“地板价”,而以超低价中标的品种要么“有价无市”,要么“中标即死”。《现代金报》的文章也评论认为廉价常用药在职能部门的拯救中依然呈现出“无力回天”之势,文章指出政府部门加大对企业和医院的补贴力度,才能真正缓解廉价药短缺问题。

  此外,廉价药短缺也拷问药企的社会责任。荆楚网的评论文章指出从药企的生存发展来看,一味的要求药企不讲盈利讲良心并不现实,但药企也不能完全不顾病患用药的迫切需求。舆论场中,还有一些媒体表达了对药企与黑市联合控制廉价药销售的猜测与质疑,猜测虽然暂时没有证实,但此类言论容易促使公众对廉价药短缺现象形成偏见,误认为所有短缺现象的“幕后主使”是制药企业,给相关药企的声誉带来较大风险。

  舆情点评:多主体联合完善廉价药供应保障机制

  廉价药短缺既是药品市场管理问题,也是社会责任问题。让生命陷入缺药的等待中,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机构以及制药企业都有责任。药企因自身利益受损而摒弃生产不受舆论认可,医疗机构因“需求不大”而不进货也难以获得理解。舆论认为需求小、利润薄弱不应成为拖延救治病患的借口。政府机构应该尽快建立完善廉价药供应保障机制,既保证低价药品合理利润空间,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又要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取消“以药补医”,确保患者有药可医。

  3.十一年垄断案诉讼大反转 华北制药转型遭质疑

  近期,两起重要事件将华北制药的舆情热度推至高峰。首先,9月22日,华北制药发布公告称,美国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就其下属子公司河北维尔康制药有限公司维生素C反垄断案件作出上诉裁决,撤销一审判决,指令驳回原告起诉,并不得以同一诉因再次起诉。10月11日,华北制药发布公告称,10日公司董事会收到董事长杨海静的书面辞职报告,董事长辞职被媒体猜测认为是由于华北制药营收持续下滑。

  舆论观点:公司转型为舆论核心关注点

  无论是长达11年的诉讼终于有结果,还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人事变动,舆论关注的焦点都集中于华北制药的转型问题上。首先,在关于华北制药维生素C反垄断案件结果的相关媒体报道中,媒体着重关注了当下的维生素C市场格局已经发生变革,华北制药正在经历转型的现状。《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引用行业专家观点指出,以前维生素C产业盲目发展和违规建设项目,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再加上环保因素影响,维生素C进一步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包括华北制药在内的维生素C生产企业都在转型。而从目前华北制药的经营情况看,转型的效果仍待进一步观察。

  其次,10月董事长辞职也引发了公司经营情况不佳的猜测。《中国经营报》的文章《华北制药董事长杨海静辞职 营收持续下滑是主因?》分析指出公司从2014年至201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一直在下滑,下滑幅度分别为24.42%(2014年)、15.87%(2015年)和12%(2016上半年);2016年3月的利润增长原因主要来自于政府补助,债务重组折让收益以及参乌胶囊终止研发后的累计发生资本化研发支出减少。证券时报网也刊文质疑称董事长任职不足两年便再次面临“换帅”,虽然公司并未公布原因,但还是让人将此与公司近两年持续走低的营业收入联系起来。

  舆情点评:经营管理战略是企业舆论导向的重要基础

  由近期华北制药热门事件的舆论核心关注点可以看出,经营绩效、经营管理战略是企业舆论导向的重要基础。经营绩效不佳、转型暂未成功,企业整体难以获得舆论肯定。转型时期,企业难免因为业绩不佳、人员变动而遭到舆论质疑。一味回避媒体的猜测,或对媒体的提问表示“不清楚”、“不知道”,不利于投资者以及公众更客观、全面地了解公司的发展战略。时期,企业更需要高层管理人员积极发声,通过阐释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积极与媒体和市场进行沟通,稳定公众对企业的信心。

(责编:权娟、许心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