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医药行业舆情周报

同兴药业诉广药败诉 企业间利益博弈损害产品品牌

(9.19-9.25)

王冕

2016年11月10日14:10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一周行业综述

  9月19日至25日期间,同兴药业起诉广药集团一审败诉受到财经媒体关注,围绕王老吉商标展开的一系列诉讼反映出凉茶市场竞争激烈,也透露出品牌单一、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的弊端,药企企图通过争夺王老吉商标获得凉茶市场的霸主地位。9月23日,《经济参考报》刊登文章《治病救人的药“病”了 中药质量日趋下降埋下生存危机》报道了对中药材质量问题的实地调查情况。“三流药材甚至药渣子被做成了五花八门的中成药”引发网民的热烈讨论。近日,国家食药监局网站发布公告要求修改茵栀黄注射液说明书,在禁忌中标注“新生儿、婴幼儿禁用”,从而引发媒体集中关注市场中儿童药缺乏的现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尽快建立更完善的儿童用药标准以及药企加大儿童药研发创新力度。

  热点话题解读

  1.同兴药业诉广药商标案一审败诉 企业间利益博弈损害产品品牌

  9月22日,据《南方日报》报道,白云山发布公告称已收到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就同兴药业以广药集团未履行将“王老吉”系列商标转让给王老吉药业提起的诉讼一案,判决驳回原告同兴药业的全部诉讼请求。

  舆论观点:药企抢占凉茶市场霸主地位

  媒体首先关注了凉茶市场竞争激烈的现状。《北京商报》的文章指出,同兴药业起诉广药集团,本质上看是为了争夺王老吉的凉茶市场地位。公众对王老吉品牌对认可程度极高,通过完全占有绿盒王老吉,加之红罐王老吉,广药集团在凉茶市场的地位将更加稳固;而对于同兴药业而言,解散王老吉药业背后的意图在于不让“王老吉”商标完全落入广药集团之手。这也引起了媒体猜测同兴药业与加多宝背后关系“不一般”。媒体分析指出,作为大股东之一的同兴药业宁愿放弃股东的利润,决意要让王老吉药业不可持续经营,或许与加多宝相关,同兴药业在用这样的方式牵制广药的发展和利益,从而达到利好加多宝的目的。舆论对王老吉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同兴药业、广药集团以及加多宝之间的竞争和利益争夺上。

  舆情分析:企业间利益博弈损害产品品牌

  药企商标争夺大战显示出目前凉茶市场竞争之激烈,以及品牌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弊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没有通过挖掘新品牌,创新产品来抢占市场,反而企图通过商标争夺来霸占市场“老大”地位的做法不受舆论认可。王老吉自身的品牌形象也深受药企商标争夺战的舆论影响。舆论解读认为,围绕王老吉商标展开地一系列诉讼,实际是广药集团对加多宝“穷追不舍”地索要赔偿,加多宝也暗中“使坏”影响广药集团经营。企业间的非良性竞争、利益博弈给品牌带来复杂的舆论环境,不仅分散了公众对品牌本身的注意力,同时还给品牌的认知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2.中药材质量问题严重 中医被指毁在药材上

  9月23日,《经济参考报》刊登文章《治病救人的药“病”了 中药质量日趋下降埋下生存危机》报道了对中药材质量问题的实地调查情况。该文章指出中药材质量问题严重,江苏海昌药业董事长蔡宝昌接受采访称“中药质量直线下降,一流药材出口,二流药材进入医院,不合格、劣质的三流药材甚至药渣子被做成了五花八门的中成药”。此言论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关注。

  舆论观点:炮制、流通过程成本高等导致质量伪劣严重

  中药材质量不受信任,不仅普通网民流露出对中药质量的质疑,行业专家也表示了对中药材质量失望的情绪。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中药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唐德才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指出,目前造成中药疗效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中药种植环节受到污染;二是采集、加工、炮制、储藏失范;三是监管力度不足,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种植环节污染、制作过程的不规范直接影响了中药的疗效,进一步增强了国人对中医药的不信任感。

  监管不力的观点在社交媒体中也较为突出。多数网民认为中药材质量下降,与监管不力相关。例如有网友指出“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不能让中医毁在中药上”。还有网友分析认为由于中药材盈利困难,制作过程成本较高,耗时过长,不利于商家快速获得利润,因此中药材造假、伪劣的现象严重。网民还对药企“一流中药材用于出口”的“区别对待”表示愤怒,认为药企“崇洋媚外”,同时也指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对中药材的标准不完善以及监督力度不足。

  舆情分析:中药疗效受质疑影响中医药文化传承

  不仅中药材生产企业对待产品质量的态度引发不满,中药疗效不佳影响中医长远发展也引起社会各界争议。业内人士的分析以及网民的评论均指出中药疗效下降,将制约中医药未来的发展,给中医药文化传承带来影响。接二连三的中药材质量事故、中药转基因传闻等,让人们丧失了对中医的信心。中医药失信于民从长远来看不仅制约中药制造生产企业未来的发展,更有可能阻碍中医药未来持续为国民健康服务。《人民日报》曾刊文《中西医不应是对手而应联手》指出一切应以病情的需要为中心,辩证看待中医和西医。而中药材质量问题没有保障,中医治愈疾病、为国民健康服务的基础将受到冲击。

  3.舆论关注退黄疸神药被叫停 儿童用药困境引发探讨

  日前国家食药监局网站公布修改茵栀黄注射液说明书,要求在禁忌中标注“新生儿、婴幼儿禁用”。《南方周末》文章《婴幼儿“退黄疸神药”被叫停背后 中药注射液,安全再“补课”》关注了一些婴儿在使用茵栀黄中药注射剂之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案例。

  茵栀黄中成药生产厂家受质疑 儿童用药安全困境引热议

  公众对茵栀黄相关中成药产生强烈不信任感,茵栀黄相关中成药的生产厂家受到质疑,同时事件也引发了社会对儿童用药安全问题的关注。媒体观点认为,儿童用药目前面临的困境一是医生剂量把握不准导致,医生对药品的见解不同,部分药品缺乏系统的临床试验,药效争议较大;二是缺乏真正专门针对儿童的药品。公立医院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食药监总局要求茵栀黄注射剂需要在有抢救条件的医院使用,然而对茵栀黄中成药使用量较大的都在没有抢救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对有争议的药品,医生使用剂量情况直接影响用药效果,这将对儿童安全用药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市场上缺乏真正专门针对儿童使用的药品,不少儿童药实际是在成人用药研究的基础上,单纯按体重推算儿童用量。市场上儿童药缺乏的主要因素在于临床试验困难。河北神威药业副总裁陈钟指出,一般药品研发后,需先在动物身上做试验,随后再在临床上做人体试验,但是由于道德问题,儿童难以成为试验对象。

  舆情分析:儿童药标准问题亟待解决

  针对国家食药监总局对修改说明书的公告,舆论场中关于儿童用药安全的焦虑情绪突出,不少媒体还发布文章呼吁尽快结束儿童用药靠“手掰”的现状。面对市场中儿童药缺乏的现状以及社会各界对儿童用药安全的焦虑情绪,制药企业需以自身创新研发为基础,联合社会各界积极推动儿童药相关标准完善,并加强对儿童安全用药的科普教育力度,提升公众对儿童用药的认知水平,缩小普通公众与儿童安全用药之间的信息差距。 

(责编:权娟、许心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