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来临湿气重 来碗“姜汁炖蛋”

2016年07月22日08:50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暑湿盛行来碗“姜汁炖蛋”

今天(7月22日)开始进入2016年的大暑节气,处于今年三伏天的头伏(初伏)中间。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二个节气,是夏天的第六个节气。古书《逸周书·时训解》将大暑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腐草为萤指萤火虫在腐草中出现,土润溽暑指土壤中的湿气蒸发使空气湿热,大雨时行指常常出现大的雷雨。总的说来,一方面大暑仍以暑湿郁蒸为主,另一方面,由于雷阵雨多见,雨后会有短暂的阴凉,使暑湿减弱,而天气也开始向立秋逐渐过渡。中医专家指出,此时养生,清暑和祛湿必须并行。

“大暑”民间多趣俗

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研究室黎创博士指出,大暑节气和小暑一样,同属于祖国传统医学里所说的“长夏”。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的脾相呼应。这一时期由于暑湿较盛,容易出现脾虚湿困、暑热伤津的情况。许多人长时间待在有空调的环境中,室内空气不流通,室内外温差过大,人体容易出现鼻塞、喷嚏、怕冷、关节痛等风寒感冒的症状。

祖国医学讲究“天人相应”,因此民间自古在长夏时节就有许多有趣的风俗,以适应其气候特征。例如汉族人民有大暑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的习俗。伏茶,是以茅根、竹叶、甘草等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适当饮用有清凉祛暑的功效;伏姜,是将皮色灰褐的老姜在毒辣的太阳下晒至干瘪,对于受凉后的感冒、腹痛及痛经等病症,有散寒解表、活血止痛等功效。烧伏香是指在大暑焚香祭祀,祈祷风调雨顺的活动。

在长江中游一带地区则有伏日吃面的习俗,如南朝梁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汤饼即今之面条,意指六月伏日吃面,以辟除暑湿邪气,这一习俗从魏晋南北朝一直流传至今。

而在济南、珠三角等靠近江河湖泊的地区,人们喜欢用荷叶制作各种吃食。如济南名小吃荷叶包子,是一代京剧大师尚小云先生在夏天最爱吃的美食。厨师在蒸包子的时候,于笼屉底下铺满新鲜荷叶,荷叶的香味会随着热气渗透进包子里,等包子蒸熟后以荷叶一一裹起送到食客手上。这包子的特色,就在于一咬满口都是肉馅和荷叶混合的香味,沁人心脾。东莞是珠三角地区有名的鱼米之乡,因盛产荷叶和优质的丝苗白米,故以荷叶饭为特色之食。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记曰:“东莞以香粳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香透,名曰荷包饭。”现代的荷叶饭以鲜虾、鸡肉、瑶柱、蟹肉、冬菇、咸蛋黄等作为馅料,配以颗粒分明的软糯米饭,再加上荷叶带来的清香,使其成为了广东各茶楼酒家著名的点心食谱之一。

浙江台州沿海则有大暑节气吃姜汁炖蛋的风俗。清代著名医家王士雄在其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提到,鸡蛋“甘平,补血,安胎,镇心,清热,开音,止渴,濡燥,除烦,解毒,息风,润下,止逆”,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佳品。大暑食用以适量姜汁蒸炖的蛋羹,能去除体内湿气,又有缓中补虚的效果。不过,黎创博士提醒,本品最好不要夜晚食用,以免干扰人体的阳气敛降。

“芳香之品”有助解暑化湿

在大暑到秋分这个一年之中最热的阶段,哪些饮食能够清暑祛湿呢?广东省名中医王清海教授认为,脾的功能主要是运化水湿,在长夏,岭南地区高温多雨,最容易伤脾胃之气,导致脾虚生痰生湿。所以,这段时间单纯清暑往往起不到改善长夏之苦的作用,必须清暑、祛湿同时进行才有效果。王清海教授建议,长夏时节经常吃一些“芳香之品”,如香菜、生姜、小茴香、桂皮、佛手、香椿、紫苏、藿香叶等,有助解暑化湿。芳香之品一般都具有解暑、化湿、和胃、助消化、开窍、醒神的作用,对于因湿浊内阻而导致的胸闷、少食、体倦、口干、舌苔白腻等现象,都有不错的疗效。

最常用的清暑祛湿之品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性质偏凉的,甚至带点苦味的食品,如苦瓜、苦麦菜、芹菜、鸡骨草、莲藕、薏苡仁等;另一类为性质偏温的食品,比如藿香叶、紫苏叶、扁豆、赤小豆、荷叶、芡实等。前者能清暑热、化湿气,后者能解暑祛湿而不伤脾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相关链接

大暑食疗推荐 姜汁炖蛋

材料:生姜一块,鸡蛋一个,温水(或鲜奶)适量,细砂糖或盐适量。

步骤:

1.生姜洗净后,以擀面杖或搅拌机将其捣烂,挤出姜汁,小碗装起;

2.在碗中打入鸡蛋,依据个人口味加入糖或盐,用筷子打散成蛋液;

3.加入适量温水或鲜奶,搅拌均匀;

4.用筛子过滤蛋液,滤去杂质,静置5分钟后以调羹撇去表面气泡;

5.冷水入锅,将装蛋液的碗放置在锅中,用一个盘子倒扣在碗上,防止蛋液中的水分过分蒸发;

6.大火烧至水开后,以小火蒸至蛋熟,即可关火,趁热食用。

长夏湿邪重 四款汤可健脾养胃

长夏在五脏属脾,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而脾最怕的就是湿邪。夏日炎炎,人们经常出现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头脑昏昏沉沉、倦怠乏力、一直很想睡觉、小便变少且颜色变黄,舌苔白腻等症状。许多上班族,一坐就是8个小时以上,很少运动。这样下去只会让脾胃越来越虚弱。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研究室副主任医师张蕾推荐了四款夏季食疗,帮助你健脾养胃。

1、扁豆山药莲子粥

功效:健脾补虚安神。

原料:白扁豆15克,山药15克,莲子15克,粳米50克。

制作方法:以上四味加水共煮为粥。(1-2人量)

2、木瓜鲩鱼尾汤

功效:暖胃和中、消食化滞。

原料:番木瓜1个,鲩鱼尾100克。

制作方法:木瓜削皮切块,鲩鱼尾入油煎片刻,加木瓜及生姜片少许,放适量水,共煮1小时左右(2-3人量)。

3、参苓术草煲猪肚

功效:健脾养胃,润肺益气。

原料:党参、莲子各30克、白术10克、云苓15克,猪肚500克,生姜3片。

制作方法:药材稍浸泡;猪肚洗净,用食盐揉擦净,再洗净。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下盐便可(4-5人量)。猪肚捞起切块,拌酱油佐餐用。

4、参芪猴头菌炖鸡

功效:补气健脾养胃。

原料:猴头菌100克,母鸡1只(约750克),黄芪、党参、大枣各10克,姜片、葱结、绍酒、清汤、淀粉各适量。

制法:将猴头菌洗净去蒂,发胀后将菌内残水挤压干净,以除苦味,再切成2毫米厚片待用。把母鸡去头脚,剁方块,放入炖盅内,加入姜片、葱结、绍酒、清汤,上放猴头菌片和浸软洗净的黄芪、党参、大枣,用文火慢慢炖,直至肉熟烂为止,调味即成(4-5人量)。(记者严慧芳 通讯员宋莉萍 金小洣)

(责编:王珂园(实习生)、乐意)

推荐阅读

面对洪灾 让“你我来助力、共筑爱心堤”! 6月底以来,全国多地遭遇汛情。各级党组织、人民子弟兵、广大党员干部迅速行动、全力以赴,多个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捐款捐物,千万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筑起了一道道“红色防洪堤”“爱心防洪堤”。献出一片爱心、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接力共筑一道坚固的堤防!【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

一份寒气一份毒 三伏天也要警惕寒气缠身 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已正式开启。在闷热的三伏天,空调、冷饮自然最受欢迎。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贪图凉爽的同时,寒气也很容易悄悄侵入你的身体。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