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才是催熟孩子的真凶【2】

鳝鱼、螃蟹、肥美的水产
有传言说鳝鱼是喂避孕药长大的,螃蟹也是喂避孕药的,各种长的肥美的水产都是喂药的,甚至有说螃蟹是打了激素针。
首先,给人用的避孕药,动物吃了没用啊。再说长得肥美跟吃避孕药有啥关系,主要是养殖技术好,舍得给优质饲料啊。
鳝鱼确有“变性”的现象,小时候都是雌性,生一次孩子就变雄性了,它就这样,不需要用激素。真要是用了激素,反而死得快。
螃蟹打针也是荒唐得很,活螃蟹打完很快就死,何况一个一个打针你不累啊?这一传言可能主要来自螃蟹运输过程中受挤压,导致螃蟹壳被爪子戳出小孔。也不排除个别商贩为了短斤少两,给死螃蟹壳里面打水,总之是跟性早熟没关系。
有些误传来自于水产抗生素,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抗生素不是激素,不会导致性早熟。
蜂蜜、蜂王浆
但凡动物产品都会有极微量的激素,要不然动物怎么生存呢?蜂蜜、蜂王浆也不例外,但到底是什么激素,有多少量呢?其实蜂蜜和蜂王浆中激素极少,而且这个量比鸡蛋里的激素都低得多。为啥吃鸡蛋不担心,喝蜂蜜就担心呢?
蜂蜜和蜂王浆里面会有花粉,花粉相当于植物的精子,里面也会有微量的植物激素,不过这些激素显然是不会对人起作用的。
牛初乳
相关行业曾在2009年对牛初乳中50种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与普通牛奶并无统计学差异,当然也有数据说牛初乳里的激素水平是普通牛奶的5-10倍。但是,相同类型的激素,人奶尤其是人初乳一般高于普通牛奶和牛初乳。如果牛初乳(或牛奶)中的激素可以导致性早熟,那岂不是母乳喂养的孩子个个都要性早熟了?
国家规定婴幼儿奶粉中不得加入牛初乳,主要原因不是性早熟,而是初乳的品质不稳定,产量低,不利于规范化生产。而且婴幼儿吃普通奶粉就足够了,牛初乳这个噱头会让家长掏冤枉钱。
婴儿奶粉
婴儿奶粉导致性早熟的报道挺多,各大品牌都出现过,最有名的是圣元。当年卫生部组织了一批专家进行研究,对圣元样品的检测表明,圣元奶粉里的雌激素远没有母乳多,孕酮水平也和普通牛奶、母乳相当。最后包括医生在内的专家组综合判定,当初报告的几个案例都是个案,并不是由奶粉引起的。
理论上讲,如果某一种畅销食品会导致性早熟,那就不会是零星个案,而应该是时间上相对集中、空间上四处开花的暴发态势。其实这一逻辑不仅限于奶粉性早熟,对其他个案均如此。
大豆及其制品
大豆含有大豆异黄酮,是类雌激素,所以上了“黑名单”,豆腐、豆浆、豆干、大豆蛋白粉等等都成了嫌疑犯。其实大豆异黄酮含量相当低,更何况它只是类激素,和雌激素比起来作用差很多,正常食用不仅不会导致性早熟,还可以提供很好的营养。
其实更简单的办法是看豆腐坊老板的孩子有没有性早熟,他们是吃豆制品最多的。
炸鸡、薯条
有人说反复煎炸的油会氧化变性,产生很多有毒化合物,所以会导致性早熟。这么说来,早餐摊点的炸油条更容易导致性早熟才对,毕竟连锁快餐店对煎炸油的质量还是有控制的。不过,氧化变性和性早熟怎么拉上关系的?你的化学老师和生物老师可能会抱头痛哭。
当然,油脂摄入过多导致的肥胖是性早熟的高危因素,因为脂肪会促进雌激素形成。有的案例中,肥胖男童的雌激素水平竟和成年妇女相当。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