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庄一强:单靠医生“走穴”出诊救不了民营医院

2015年11月11日15:47    来源: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庄一强:单靠医生“走穴”出诊救不了民营医院

  人民网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马晓慧)“人才和设备是医疗服务发展最重要的核心力量,而缺少人才是民营医院普遍偏小的原因。”近日,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在做客人民网“诊脉民营医院”系列访谈时指出,“这两个核心力量中的设备可以花钱购买,但是人才可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

  “优质的医疗人才相对集中在公立医院,也就是说,公立医院目前人才垄断的局面还是没有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本要办医光有钱和地是不行的,最缺的是医生,所以政府推动多点执业,鼓励人才自由流动,去行政化,对民营医院来说都是利好消息。”庄一强说。

  但是,目前民营医院靠公立医院医生“走穴”出诊的方式不可持续,因为缺乏归属感让医生很“不满”,结果是进一步造成人才短缺,形成恶性循环,民营医院怎能“长大”?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为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

  哑铃型人才结构不利于医院发展

  “目前民营医院通常的所谓专家,就是退休下来的公立医院的医生。”庄一强认为这种专家聘用方式有好处但也存在不足,好处在于老医生有丰富的从医经验。不足的地方是,民营医院聘请来的老医生一般都在“发挥余热”,每周出诊一两天,无法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

  聘请老医生,招收新毕业生,政策的限制导致民营医院从人才市场中仅能获得这两个极端的人才资源,而医院最急需的中间年龄段骨干力量非常缺乏,“两头重,中间轻”,迫使民营医院的人才梯队呈现出不健康的哑铃型。

  解决这个问题,亟需给民营医院补充正当年华的骨干医生。这些医生既有经验,又有精力,可以成为医院的业务骨干,提高医疗质量,又能带领新入行的医生,保证后续力量发展。

  “政策如果落实到位,将会对民营医院的发展会起到比较好的作用。”庄一强指出,人才方面开放多点执业,出台实施细则非常重要。

  此外,对于投资者来说,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建设人才梯队并非一日之功。这是一个长远的投资,回报时间会比较长,十年、十五年,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抱着来分最后一个蛋糕,想来赚快钱,想要高回报,可能会有所失望。

  “走穴”出诊让医生缺少归属感

  “虽然退休了,但以前任职的医院在过年过节时还会想着我们,有时候院领导还会来慰问。”记者接触一些退休老医生时,经常会听到类似的话语。言语之间流露出,即使已经脱离医疗一线,老医生们对归属感的需求却一点没减退。相比之下,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民营医院很少能给医生带来这种归属感。

  “现在有些地方也开始有多点执业,有些好的医生,除了在公立的某一家医院任职之外,也会到一些民营医院出诊,一个礼拜去一天,或者一个礼拜去两天。”庄一强介绍,这种办法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民营医院的人才建设问题,但并不能给医生本人提供一种归属感。用一位老医生的话讲,有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感觉,从属感不一样,我到底是属哪边的?这是目前比较尴尬的一种境遇。

  庄一强说,可不要小瞧这种归属感,一些发挥余热的老专家,可能会因此不进行传帮带。有的人说我退休来发挥一下余热,一个礼拜出两个门诊半天,出完就走了,其他事情不关我的事,主人翁的精神、归属感不太一样。

  解决归属感就涉及到了编制问题。公立医院有编制,民营医院没有。如果民营医院想挖公立医院的中青年骨干医生,拦路虎就是编制问题,因为他们中很多职称是副高,或者主治医师。没有编制。退休后怎么办?

  灵活人才引入机制可供借鉴

  人才梯队建设似乎进入了死胡同,如何打开这种症结?庄一强也列举了几种目前做的比较好,可供解决的案例。

  “一种是资本办医院,一种是专家办医院。”庄一强介绍,比如在北京,天坛医院的博士们出来办了一个三博脑科医院。这三个博士本来就是专家,所以他们出来的时候带动了科研能力出来,变成首都医科大学的第11临床医学院,他们也带博士生,也申请国家的自然科学基金。专家办医院,在人才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比较容易吸收,自己培养学生,有博士生、硕士生,好的学生又留在本院,所以他们有人才梯队。

  另外,资本办医院,有资金但是没有人才可以从外面引进人才。比如和睦家医院引进国外的医生,办得也比较成功。像武汉的亚洲心脏病医院,也是在早期引进了一个团队,目前也有人才基础。广东的东华医院是一个综合性医院,经过长达十年的发展,人才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还有台湾的医院,像厦门长庚医院里面就有20-30个台湾医生,这对医院造成很大的财务负担,台湾的医生拿台湾的工资,在大陆看病收的是大陆的挂号费,这个也有问题。各种形式,不一而足。

 

分享到:
(责编:盛月、聂丛笑)

行业信息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