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医保、药监部门就集采药品问题答复
人民网北京2月10日电 (记者乔业琼)近日,医保部门、药监部门有关同志就集采药品相关问题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针对有专家提出的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质量风险的社会关切,有关部门迅速派员调研了解情况。调研人员认真听取了有关专家,以及瑞金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医院等7家医院负责人,外科、内科、麻醉科、药剂科等科室医护人员的意见。听取意见的同时,还深入相关科室提取了相关数据资料。
关于“降压药血压不降”的说法,医保、药监部门有关同志表示,有反映“氨氯地平”的仿制药疗效不如原研药,起因是个人的用药体验。
瑞金医院提供了该院参与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对比的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成果,显示“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原研及仿制氨氯地平治疗均能获得较好效果,可有效降低血压水平,且安全性相当”。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公开发表。
关于“麻醉药不睡”的说法,医保、药监部门有关同志表示,接受调研的医院麻醉科临床医生介绍,“医院每个月平均2000多台手术,麻醉药在集采前后用法用量没有大的变化,诱导剂、镇静药、肌松药等各种类型的麻醉药都没有太大变化”。接受调研的一家医院领导说:“我院不存在‘麻药不睡’的问题”。
当面交流后,瑞金医院迅速对第九批集采麻醉药“丙泊酚乳状注射液”的使用记录进行回顾性比较,纳入了2023年12月和2024年12月肝胆外科病区接受全身麻醉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从麻醉全过程看,原研药与集采仿制药平均麻醉药用量无统计学差异。单独看其中的麻醉诱导期(麻醉全过程的起始阶段),集采仿制药平均用量157mg,原研药平均用量146mg(集采药品和原研药品每支含量均为200mg)。
在未发现“麻药不睡”、人均丙泊酚总用量无差异的情况下,麻醉诱导期仿制药人均用量略有增加,需收集更多数据分析研判。
关于“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在临床使用中经常有反映疗效不佳”的说法,医保、药监部门有关同志回应,经了解,用于肠道准备的泻药主要是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此药是第十批集采新纳入的品种,2024年12月30日刚刚公布中选结果,目前尚处于落地执行前的准备阶段,也就是说相关医院和医护人员尚未使用“集采后的泻药”。
瑞金医院及其他几家医院均反映,未收到临床一线关于“泻药不泻”的相关反馈。接受调研的某三甲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表示,“多年来做肠镜准备的2种泻药都是国产药,没有变化,没听说过‘泻药不泻’的情况”。
同时,对于临床收集到的不良反应个例(既有原研药,也有仿制药),7家医院均按规定报告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渠道是畅通的。其中部分医院还进一步提供了详细报告情况,集采的仿制药和原研药不良反应均未超出药品说明书和文献报道的范围。
总的来看,此次关于“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说法,多来自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下一步,有关部门将持续关注。接受调研的一位临床专家也当场表示,“对制药行业特别是对仿制药行业不够了解,就容易产生‘价格等于质量’‘降价就一定降质’的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