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人民网记者 刘微
“岁星瞻北极,舜日照南天”,今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冬至。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迎着料峭的寒风,全国各地气温继续降低,正式进入民间常说的“数九寒天”。
岁暮天寒 静待春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至,有极致之意。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这一日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自此后,白昼则逐日增长,正如民间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此时节,土中的蚯蚓仍蜷缩着身体冬眠,随着阴气渐退、阳气渐升,麋开始解角,山中泉水渐渐流动。“冬至一阳生,天时转日长”“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在古人看来,冬至是阴阳交替之时,阳气自此萌发,开始盼望冬去春来的日子。
唐代诗人杜甫在《小至》诗中云:“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无论是堤岸边静待抽条吐绿的柳树,还是山上冲破寒气欲待绽放的梅花,勃勃生机间仿佛吐露出春的气息。宋代词人赵彦端也曾写道,“一点青阳,早梅初识春风面”,在冬日里一点暖阳下初绽的梅花,着实让人欣喜阳气的初生,冬至后静待春天的期盼也愈发迫切。
冬至如年 饺子暖心
冬至,又称“冬至节”“冬节”“亚岁”等,在古代还是一个重大节日,民间有着“冬至大如年”之说。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也提到:“官府、民间,各相庆贺,一如元日之仪。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人们在此日更易新衣,馈送节仪,举杯相庆,热闹非凡。
如今的冬至日,各地有着不少流传至今的食俗。“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在冬至日吃饺子有着“消寒”的寓意;江南地区的人们喜欢在冬至吃汤圆,即“冬至圆”,认为“圆”有“团圆”“圆满”之意;南方一些地区,尤其是两广地区,则会在冬至日吃晒制好的烧腊,意味着加菜添岁。
静候不觉冬已深。让我们在回望这一年点滴岁月的同时,期待着来年春日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