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卫生、健康,我们懂其真义吗
来自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的医生(左一)与宁夏同心县人民医院医生交流患者病情。新华社发
一名医务人员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前竖起拇指为自己和同伴加油鼓劲(2020年2月12日摄)。 新华社发
学医者,应当对医学有一个相对完整、逐渐深入的认识。但是医学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卫生、健康究竟是什么含义呢?医学、卫生、健康三者有何关联与不同呢?学医后真的了悟了吗?这是一个关于学理的基本问题。虽然基本,但仍待澄清。
医学、卫生、健康究竟是何概念,有何关联
■医学要有一种强烈的意识,继而转化成现实的行动,关注和追求群体的健康
■卫生因应于医学,也包括“防诊控治康”五方面,两者是贯通的
■健康,是医学及卫生的目标与结果,以目标性、结果性、民生性为主要属性
医学以学术性、技术性为主要属性。它做的是学问,着力于对自然规律的发现揭示、对实用技术的发明创新。但医学的学术和技术,绝不仅仅是狭义的生物学或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的内容的确是医学的主要基础和主干体系,但远不是全部。
医学是“多学”,是“人学”。所谓“多学”,包括三大学问体系:一是自然科学(包括生命科学等),二是社会科学,三是人文学科。医学是将三者结合起来所构成的关于维护人、人群、人类的健康与生命的学术与技术体系。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终极利益的追求是医学的宗旨,因此,医学还是“人学”。我们在学医时,既要学习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也要探究很多社会科学问题,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以及人文学科,如艺术、伦理等。协和医学院大部分学生受到的教育主要是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科技教育,我们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远远不够,因此,走出校园后,在继续学习生命科技相关的内容外,还要特别注意充实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医学包括“防诊控治康”五方面内容。所谓“防”,就是预防,即防止得上病;所谓“诊”,就是诊断,即知道得了病、得了什么病、得了多严重的病;所谓“控”,就是控制,即阻止小病变大病,阻遏一个人的病传给他人、一群人;所谓“治”,就是治疗,即纠正患者的病理或病理生理状态;所谓“康”,就是康复,指急性病能够加快康复,慢性病能够在疾病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动员机体能力和代偿,使其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维护和提升。医学从以上五个方面维护健康,五个方面浑然一体,相辅相成,不可割裂。
医学按照关注点与着力点的不同可作两类划分:一类是聚焦于个体健康问题的临床医学;一类是着眼和着力于实现群体乃至人类健康效益最大化的群医学。两类医学均包括“防诊控治康”内容。医学既关注个体,也关注群体。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医学,特别是其主要承载者医生比较偏重于个体病人,较局限于当前,而对群体健康和人群长远健康的关注、意识、作为远远不足。因此,医学界,特别是医生、护士们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概念、新的观念、新的意识,继而转化成新的行动——关注和追求群体的健康,关注和追求一个种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健康。由此,群医学应运而生:群医学是融合、运用当代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基于现实可及的卫生资源条件,统筹个体卫生行为与群体卫生行动,实现人群整体与长远健康效益最大化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有理由相信,群医学的兴起将深刻地改变现代医学的观念和面貌。
医学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护和改善从个体到群体,乃至全人类的健康呢?那就是卫生。卫生是基于医学原理所采取的维护健康的多元行动。卫生包括个体行为、群体和社会行动,分别服务于个人健康和群体、公众健康。临床医学是个体卫生的医学基础,群医学则是公共卫生的医学基础。引导、指导卫生行动的社会规则是卫生政策。举个例子,患病后的用药、动手术等是基于医学原理所采取的卫生行为,除技术因素外,受多方社会因素影响;当医学得出病原感染人体是重要的发病原因这一医学结论后,据之所采取的讲卫生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施行防疫的法规与管理措施都是卫生行动。
卫生因应于医学,也包括“防诊控治康”五方面,两者是贯通的。只是医学主要关注其中的学术技术问题,为卫生行动提供医学基础或根据;而卫生则关注如何将这五个方面转化为现实行动并取得实效,涉及大量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希望学医者无论从医学角度,还是从卫生角度,在“防诊控治康”方面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卫生具有突出的多元性,卫生体系是一个综合社会体系。卫生基于医学原理,但远不限于医学。开展卫生行动需要医学以外的多方面条件,需要动员个人与社会资源,支付所需成本,需要多方面社会支撑与社会管理。以打疫苗为例,这一卫生行动受到多少因素的影响呢?它受医学发展水平、产品研发能力、疫苗生产能力、经济支撑能力、冷链运输体系、疫苗接种能力、卫生管理能力等等影响。卫生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它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管理、教育、心理、文化习俗等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健康,是医学及卫生的目标与结果,以目标性、结果性、民生性为主要属性。根据医学原理采取的卫生行动所产生的一种结果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倡导“Health in All Policies”,我国的卫生方针同样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问题要进入所有学科、政策、行业方成其事,即所谓“健康入万学万策万行”。同样,所有学科、政策、行业亦应服务于健康这一人类的终极福祉,即“万学万策万行务健康”。世界医学会会长称,“所有部长都是‘卫生部长’”,卫生才能搞得好。医学界人士要懂得协同社会,才能成就民众健康福祉。
医者“DNA”
■尊科学济人道
■以天下为己任
■寓高贵于朴实
■助众生求福祉
协和医学院“科学济人道”的校训点出了学校的立意与宗旨,即尊重科学、依靠科学、遵循科学、发展科学,以科学作为实现人道目的的基础与路径。协和医学院率先在中国兴起科学医学,使中国进入了现代医学时代。尽管医学有多种模式,但现代医学的核心与主流是科学医学。
学医者,应将思想和精神的高贵体现于朴实的行为中。不求奢华,但求合理实用。永远不“花枝招展”,永远不“忸怩作态”,永远不吹嘘奉迎,永远不沽名钓誉,永远不欺世盗名。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治学严肃,著文谨慎,救人出实力。以朴实的态度和行为塑造高贵的人格,成就高贵的人生。
学医者,应有“以天下为己任”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士子之心、家国情怀。当一个人有志向的时候,他的思维是不一样的,他的行为也会不一样,他的眼神都会不一样。学医者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也不仅仅是身边的病人和行业,而是要考虑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只有成国家之事,才能就自己之大成。
一切为了人民生命健康,关注群体、关怀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卫生工作的宗旨,是中国医学界的宗旨,也是学医者必须秉承的观念和行动。除群医学的兴起外,国际学界正在将过去的国际卫生学科逐步发展为全球健康学科,国际卫生注重对中低收入国家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援助,多通过双边合作实现目标,而全球健康侧重于关注所有可能跨国界的健康问题及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素,而解决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全球合作。担天下之责者才能得天下之尊敬。
“悲悯,专注,自省”是协和医学院的校风。“悲悯”是成为救苦大医的初心,“专注”是救苦助人的态度,“自省”是在从事医学这一对不容错性要求至高的工作中避免失误的保障机制。个人、人类的终极福祉是健康和生命。学医者既要帮助每一个具体的患者,又要担负起维护民众、人类健康的职责。
医者,绝不仅仅是纯自然科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拥有多元的学问体系,必须掌握自然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知识,必须掌握与卫生密切相关的经济、法律、管理等社会科学知识,必须掌握人文艺术相关知识。必须知道健康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还是社会适应的。只有人群彼此的健康才能构成群体的健康。只有练就特殊的智慧、特殊的毅力、特殊的能力,才能担当起维护生命健康的责任。
内心有公,做事要实
■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成本,最大的幸福是内心的安宁,最大的智慧是内心的强大
■一定要祛除内心的“私”和表型的“虚”,心怀“天下为公”的信念
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在每个时间点都能打上人生价值的烙印?学医者最要“斤斤计较、工于算计”的是时间。人生中,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成本,最大的幸福是内心的安宁,最大的智慧是内心的强大。时间是一切的载体,往去不复,需倍加珍惜,假时以物。
大家要同社会上少数的一种人有所区别。用生物学语言说,这类人的基因组编码上构建了一个显著的“私”字,所表达的功能蛋白则体现了一个大大的“虚”字。内心的“私”和表型的“虚”,使之思维富于功利性,做事流于表演性,形成了独特的“景观”。一定要祛除此“私”“虚”二字。一定要心怀“天下为公”的信念。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精神,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应当在我们身上有所体现。做医生如果有此“私”“虚”倾向,就太可怕了。在科学上真正发现新规律,在教学上真正道出真知识、培养出真才能,在医疗上真正能够成就生命和健康,这才是学医者真正应有的追求,而不是出于自身目的做个样子给别人看。这一点非常非常之重要。
(作者:王辰,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本文根据作者在该校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整理,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