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防控结核是一种文明

记者 张 杰

2016年12月08日08:20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主任、北京胸科医院院长 许绍发

  结核病,中国人并不陌生。但在很多人心里,它就像天花、麻风病等一样,早已被消灭。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院长许绍发教授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结核病从未被消灭,且耐药结核病日渐增多,中国仍是结核病大国。

  古老的疾病威胁至今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史前时代已存在,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公元前470至前350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对肺结核病就曾有过详细记载。结核病被称为“白色瘟疫”,在过去200年间,曾夺走10亿人的生命。18世纪中叶,英国伦敦的结核病患者死亡率高达900/10万。二战时期,结核病在英国、德国等国军队中暴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战役的走向。

  中国结核病的流行情况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解放前,结核病被称作“痨病”,各地时常可见“痨病鬼”,他们面色苍白、身体消瘦、不停咳嗽,甚至一度有“十痨九死”之说。建国后,政府在结核病防治上下了大工夫。许绍发介绍说,当时处于“全民皆兵”的状况,从宣传抗痨知识、教育百姓增强自我防护,到引进、开发、研究抗结核药物,建立各级结核病防治所、疗养院,人人参与其中。“最初我国采用‘阳光疗法’,让病人入院静养,每天晒太阳,保障饮食营养。1965年,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纷纷问世,我们第一时间应用在患者身上。”许绍发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结核病疫情下降得比一些发达国家还要快。

  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型流调是2010年的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以下简称“流调”)。其结果显示,中国肺结核患病率已从1949年的1750/10万,下降至66/10万,但结核病的疾病负担仍很重。据估计,15岁以上人口中,可传染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高达499万人,结核病新发患者占89.5%,明显高于2000年的68.8%。另有全球数据显示,2014~2015年,全球结核病发病率以1.5%的速度缓慢下降。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南非6个国家占了新发病例总数的60%。

  结核病有了新特点

  曾有科学家乐观地预言,2000年人类会消灭肺结核。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结核病疫情却在世界范围内急剧恶化,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把结核病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许绍发告诉记者,如今的结核病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发病人群变化。首先,儿童新发病例升高。2015年全球估计有1040万新发病例,其中100万为儿童病例。究其原因,第一,孩子养得太细致。从怀孕到生养,家人生怕环境里有“脏东西”危害宝宝,这使得胎儿、婴幼儿难以形成有效的自身免疫能力。第二,孩子的饮食结构体现为蛋白质、糖类多,维生素、电解质少,难以提供综合、全面的营养,抵御外界入侵的能力下降。第三,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狡猾”的细菌,基因组经常变化,接种的卡介苗防护作用有所下降。第四,有的家长经常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接触病菌机会增加。其次,老年人患病增加。流调显示,活动性肺结核在75~79岁组达到高峰。许绍发解释说,这一方面与人均寿命增长有关,另一方面与各类慢病的患病率升高有关。尤其是糖尿病,能大大提高结核病的发病率。研究显示,结核菌携带者的发病率是5%~10%,若伴有糖尿病,发病率将达30%。再次,非易感人群患病增多,主要是白领和学生。由于社会压力大,生活习惯不好,锻炼减少,饮食不均衡,很多年轻人的身体素质下降,让结核有机可乘。

  耐药结核病例增加。2015年,全球新发多药耐药结核病和耐利福平结核病病例中,印度、中国和俄罗斯3个国家就占了45%。全国流调显示,目前一线抗结核药的耐药率为36.8%,对二线药品的耐药率也达到24.6%。与2000年相比,虽然总耐多药率下降3.9%,但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耐多药病人带菌时间和治疗时间更长,潜在传播人数更多,且难以治愈。

  无症状患者比例增加。流调显示,肺结核的症状越来越隐蔽,超过40%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潜在传播危害更大。而在2000年,80%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都会表现出明显症状,如咳嗽与咳痰、乏力、胸闷气短、胸痛、盗汗、缺乏食欲、发热、消瘦、咯血等。

  防控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许绍发指出,控制结核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从国家层面看,一定要重建结核病的防控体系,尤其是县区级的结核病防治所,以早期发现结核病患者,并将其纳入系统管理。数据显示,目前结核病患者在结防所首诊的仅6.9%,只有35.8%的患者正确诊断为肺结核,整体尚缺乏规范、全疗程的治疗。

  从社会层面看,结核病控制效果是社会文明的体现。“随地吐痰就是很容易传播结核的一种不文明行为。国家要创造卫生环境,在公共场所配备卫生纸、垃圾箱;行人遇到要吐痰的人,也不妨递上一张纸。”许绍发说,公众还应破除歧视,不要让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不再排菌、没有传染威胁的结核病人在求学、就业中遭遇歧视。

  就个人而言,应从结核病传播的3个环节入手加以阻断。第一,控制好潜在传染源。我国已颁布了《传染病防治法》,让排菌患者在科学管理下接受治疗,但效果并不好。专家提醒,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应提高社会责任感,在排菌期约束自己的行为,少去公共场所。

  第二,加强传播途径的管理。结核菌生存力很强,可通过飞沫传播,传播范围广,危害时间长。建议患者出门戴上口罩,回家妥善处理,比如烧掉或包好扔进垃圾桶。如忘戴口罩,要主动与人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咳嗽或打喷嚏时,有意识地用前臂内侧捂住口鼻,但不建议用手捂。

  第三,健康人群要有意识地避开结核。平时出门,尽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尤其不要经常带孩子前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适量运动,保证营养;不随地吐痰;室内经常开窗换气。流调显示,公众对结核病的知晓率仅为57%,与《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提出的80%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许绍发提醒,人人都应了解以下知识:肺结核是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如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怀疑得了肺结核;疑似结核应到县区级结防机构诊治;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都可以治愈。

(责编:权娟、许心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