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糖尿病,老人有很多误区
王执礼教授在英国同实验人员在一起。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糖尿病日主题为“共同关注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也将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应对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将成为全球第七大死亡原因。
据专家介绍,在我国18岁以上的人口中,糖尿病患者占到11%以上,糖尿病高危人群在5%到9%之间。然而,接受正规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占很少一部分。而很多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因为错误的认知,往往抱着药罐子不去医治,或者采取了错误的治疗手段,导致病情加重。日前,本报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基金主任委员、北京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教授进行了专访。王执礼教授表示,老年人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误区。
王执礼简介
王执礼教授长期从事糖尿病基础和临床学科研究,于1995年获英国皇家医学研究生院医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基金主任委员、北京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他首次发现和证明了内源性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和神经内分泌肽Y(NPY)等人体多种内源性内分泌调节肽对胰岛细胞调控作用。
常规体检很难查出糖尿病
糖尿病从发病机理讲,在世界范围内还不是完全清楚。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代谢疾病,人到了一定年龄更容易得糖尿病,故中老年人被诊断、被发现的比例较高。比如,每个人都会动脉硬化,只是快慢不一样,胰腺动脉硬化,就会导致胰岛供血不足。因此在糖尿病发病人群中,中老年人数量比较多。
要防治糖尿病,就要做到“四早”,即早检查、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但是诊断是否患有糖尿病并不建议自测,而是要到正规医院进行精确检查来确诊。
对糖尿病来讲,仅靠常规体检,可能会造成相当部分患者的漏诊。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空腹血糖不能超过7.1毫摩尔每升,餐后血糖不能超过11.1毫摩尔每升。而常规体检一般往往是仅测空腹血糖,但是有的糖尿病人空腹血糖是正常的,餐后血糖异常。而专业判断糖尿病的方法是糖耐量实验和胰岛功能实验,两者加在一起,就能够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
其实,正常人空腹血糖应低于6.1毫摩尔每升,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8毫摩尔每升。如空腹血糖超过6.1,但低于7.1;餐后血糖高于7.8,却没超过11.1的;都属于血糖不正常。这部分人如果没有科学地干预,90%都会在十年之内转为糖尿病。但是经过科学干预,血糖可维持数年不变,如果经过严格科学系统地干预,可使部分血糖不正常者转变为正常。
王执礼介绍,40岁以上的肥胖、超重人群,有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综合征的患者,有胰腺炎病史的人群,长期吸烟者,久坐不动的脑力工作者,胎儿超过8斤重的母亲,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都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对于这些人士,只有及早检查,才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老年痴呆症也和糖尿病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防治糖尿病的误区,就是只关注糖尿病,而忽视了糖尿病的并发症。王执礼教授提出,防治糖尿病还要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预防并发症进一步的恶化。他说,血糖就是血液中的糖,而血液是循环于全身的。血糖高带来的危害,会作用于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造成全身多个器官的损伤。
对于老年人来说,糖尿病并发症常见于眼、心、脑、肾以及全身的神经和血管。糖尿病对眼睛会造成损伤,严重者会造成失明。根据一项调查研究,全球的失明患者中,糖尿病是造成失明的主因之一。
糖尿病也会带来心脏病变,既包括以心脏微血管损伤为主的糖尿病性心肌病变,又包括心脏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心肌梗塞。这些都是既常见又很危险的糖尿病心脏并发症。
很多老年人上了岁数,会出现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等症状,这也很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王执礼介绍,高血糖也会造成脑部细小血管的损伤,如脑的腔隙性梗塞(简称“腔梗”)。而这部分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仅有头晕、健忘,因而很多患者得了病却不自知。这种糖尿病并发症容易反复发生,容易造成老年痴呆、脑血栓、半身不遂等。严重者会造成脑出血,甚至致死。
此外,糖尿病肾病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长期的高血糖造成肾脏细胞缺氧,使肾脏容易受到损伤,而部分患者未经科学治疗,就会加重肾脏损伤。糖尿病肾病到了第五期,就只能依靠透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老年人下肢发凉要去医院查“糖”
高血糖还会损伤全身的神经和血管。常见症状是四肢麻、凉、痛,严重者皮肤不能触摸,一触摸即会感到疼痛。而糖尿病不但会导致严重的微血管病变,也会造成下肢周围神经病变,两者加在一起就很容易引起“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一种很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其后果非常严重。如果没有早期得到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机会,很可能就会导致截肢。
进入冬季,老年人易出现下肢寒冷。很多老年人会用足浴盆进行热水足浴,以此来缓解症状,改善血液循环。但是,糖尿病足患者因为神经受损,对温度的感知不明显,高温会导致皮肤烫伤甚至细胞坏死,继而引发感染。王执礼介绍,曾经有老年糖尿病患者用“热疗仪”烤脚,因为患者对温度没有感觉,结果造成灼伤,最后导致截肢。
此外,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如果做足底按摩、足疗,也容易造成感染。因而老年人在用热水泡脚或做足疗时应慎重。他建议,如果老年人出现下肢发凉发麻发痛,一定要早去医院检查。
老年人应该如何“管住嘴”?
“管住嘴迈开腿”,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形象比喻。然而,“管住嘴”不是不吃饭,而是吃血糖生成指数低、膳食纤维高、含糖低的食品,比如燕麦、粗粮、青苹果等。所谓“迈开腿”,是餐后半小时进行散步,对于老年人而言,不建议高强度快走,应以舒适为准。
王执礼说,肝脏是调节血糖的器官。一些老人有饮酒的习惯,说是适量饮酒可以软化血管。但是,长期饮酒会造成肝损伤,严重者会造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都会不同程度影响肝脏调节血糖的功能。糖尿病患者如果大量、长期饮酒,会对病情带来很大危害。
他建议,如果老年人不能立即戒酒,一次饮酒量不应超过白酒一两以上,红酒三两以上(每周不能超过一次)。如果有充分证据显示有明显的脂肪肝或肝功能损伤,应立即戒酒。
在吃的方面,糖尿病患者往往还有两个误区,有的患者认为不能吃任何水果,有的患者认为水果中的糖是果糖,可以敞开吃,这都是不科学的。水果里除了糖之外,还有膳食纤维和天然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此,吃水果要适量,要选对品种。他建议,糖尿病患者餐前可以摄入三分之一或者半个青苹果,不宜多吃。如果无节制地大量摄入水果,会造成餐后高血糖。
治疗糖尿病别轻信“神药”
王执礼坦言,很多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没有得到科学治疗,往往是因为走了弯路:轻信所谓的偏方,吃了不正规的保健食品,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病情的口服药。这样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不但会失掉宝贵的治疗时机,使高血糖长期损伤靶器官,还容易造成并发症或加重并发症的发展。
这样的例子在糖尿病患者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王执礼在询问一位严重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时发现,这位患者自述吃了17年半的药,虽经多次换药和增加药物剂量,但血糖一直没降下来。他说,这位患者服的药物可能是不适合他病情的药物,说明他17年半的治疗都是在误区中,结果病情没有得到改善,还导致了严重的并发症。
正因为此,王执礼提出,治疗糖尿病要坚持循证医学基础上的精准医疗。患者进门,要首先查病历,评估之前的治疗方法对不对,然后根据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王执礼介绍,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代谢疾病,目前仍认为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因此,任何声称能够治愈糖尿病的“祖传秘方”、偏方、保健品都是不科学的。“轻信不科学言论,不仅不能治疗糖尿病,还会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唯一科学的途径,就是到正规医院,找专业医生进行科学的治疗。”(记者 王琪鹏 文并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