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科普要闻

“二孩”时代,高龄妈妈身心更易受伤害

2016年10月19日09:17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二孩”时代,高龄妈妈身心更易受伤害

何女士(化名)最近感觉“很崩溃”。她的第一个孩子被医生诊断患有“儿童多动症”,现在刚生下“老二”。“怀孕的时候心里的压力就很大,总担心第二个孩子又出什么状况,整天精神紧张,吃不好、睡不香。现在要带两个孩子,一个还有多动症,真的很辛苦,熬夜失眠,真的很崩溃,死了的心都有了!”

怀孕生娃本是一件美好的人生经历,但令人惊讶的是相当多女性在这期间会受到生理和精神上的困扰。她们可能感到极度的伤心、情绪不稳、焦虑、睡眠缺乏、食欲不振,甚至产生对生命的绝望。“产前抑郁症”“产后抑郁症”在如今社会已经不是一个新鲜陌生词,而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副主任医师何伟健介绍,“随着‘二孩’政策放开,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生育‘二孩’的人群抑郁症问题较突出,尤其是高龄合并妊娠并发症的或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怀孕的孕妇。”

“二孩”妈妈抑郁症发生风险高?

“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开放,围产期抑郁障碍的人群特征也较以往有所变化”,何伟健说,“我们还发现,一些群体,比如患妊娠糖尿病、做试管婴儿等的妈妈,她们围产期抑郁症的发生风险也相对较高。二孩妈妈年龄偏大,家庭生育意愿及性别期望多数强烈,个人健康问题一般较多(如营养代谢内分泌问题、妇科疾病问题等),门诊及住院中发现这类人群在围产期出现抑郁障碍的风险较高,尤其是出现妊娠并发症(如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或已获知胎儿可能发育异常的情况下,抑郁合并焦虑及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至少是普通孕妇人群的2-3倍;另外,着手二胎准备而选择人工辅助生殖的人群,无论产前或产后,患上抑郁障碍的风险也相当的高。”总而言之,怀孕期间一波三折,随着不同孕期事件的发生,二孩妈妈情绪很容易出状况。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咨询师伊丽奇指出,如今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更多的家庭开始有了再生一个孩子的想法,可是要把生二孩的计划真正地提到日程上来,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1+1=2”的问题。案例中的何女士可以说就是没有真正做好养育二孩的准备,觉得自己是过来人,低估了二宝的到来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影响,最终事与愿违,不但无法兼顾两个孩子,自己精神状态还每况愈下。可以说,生育二孩需要考虑的因素绝不仅仅是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其他成员的感受等,孩子父母能否从心态上、生理上迎接这个甜蜜的“负担”,也是顺利迎接家庭新成员的关键。

力不从心的挫败感或是致命打击

“围产期抑郁障碍常见,对孕妇及其家庭都会带来严重后果,我们在‘二孩’年代不能‘硬扛’,讳疾忌医。优生优育的目标,从心身角度来看都是全方位的。”何伟健如是说。

围产期抑郁障碍既有生物遗传因素,也有个体心理及环境影响因素。在抑郁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40%-70%的患者有遗传倾向,即大约将近或超过一半以上的患者可有抑郁症家族史,目前多数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方式。其他生物因素还包括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个人合并内分泌代谢疾病等,尤其是妊娠期的女性激素波动是明显的诱发因素。而个体心理因素方面,不良人格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患者人格特征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焦虑、强迫、冲动等特质的个体易发生抑郁障碍。何伟健介绍,具体表现为过分疑虑及谨慎,对细节、规则、条目、秩序或表格过分关注,力求完美,道德感过强,谨小慎微,过分看重工作成效而不顾乐趣和人际交往,过分拘泥于社会习俗,刻板和固执;或表现为持续和泛化的紧张感与忧虑等,这类孕妇人群在围产期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加速不良情绪的恶化。而社会环境因素则包括婚姻状况的不满意、经济状况不稳定、重大负性生活事件(持续2-3个月,如丧偶、妊娠期不良事件)、人际关系困难等。

有心生无力养可能是二孩家庭面对的最大难题。伊丽奇指出,力不从心的挫败感对于妈妈来说,可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很多妈妈认为自己是过来人,已经有了照顾一个孩子的经验,再照顾一个不是问题,殊不知家有二宝带来的变化绝不仅仅是多双筷子这么简单,当初作为全职妈妈的成就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懊悔和抑郁。孕妇在分娩过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改变,情绪也因此而多变起伏。对于妈妈们来说,产后6周内是抑郁症的高发期,可持续整个产褥期,有的甚至持续至幼儿上学前。而产后抑郁的妈妈们,情绪容易低落、焦虑,失眠、精力体力下降,往往不能很好地照顾婴儿,更别提要面临同时照顾两个孩子的状况。

危害:死扛增加自伤、自杀风险

像本文开头介绍的何女士那样内心“崩溃”的二孩妈妈并不少见,二孩妈妈因产后抑郁而抱着小孩一起跳楼自杀的极端个案也不时见诸新闻媒体,而更多的“二孩妈妈”认为围产期抑郁自己硬扛过去,孩子就安全了,坚持就是胜利!真是这样吗?

硬扛,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何伟健介绍,围产期抑郁障碍对孕产妇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心身伤害。对于孕产妇个体,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睡眠质量下降、厌食导致的营养问题以及社交工作效率的明显下降等,甚至严重的自杀或伤婴倾向,国外对产后1年内患情绪障碍的女性所做的研究表明,自伤和自杀观念的发生率分别为16.97%和6.16%。

其次,对于孕期胎儿,孕妈的情绪障碍所带来的身心影响可能引起胎儿发育的潜在问题。何伟健援引国外的研究介绍,患抑郁症的产妇而未接受医学干预的,其早产、流产、胎儿低体重的风险几率相对普通孕妇较高。何伟健还谈到,美国一项2万多人样本的调查发现,未经医学干预的抑郁与早产显著相关,风险升高56%,也与低出生体重显著相关,风险几乎翻倍(约96%)。还有研究提示,多动症、自闭症的儿童,他们的母亲很多曾在妊娠期有过情绪障碍,国外超过1000例平均年龄为3.5岁的儿童的研究发现,母亲患围产期抑郁障碍的儿童出现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和多动障碍是其他正常母亲后代的2倍,继续对这群儿童随访7年发现,出现心理障碍(如对立违抗/行为障碍)更常见。

心理筛查有望纳入产检范畴

产后抑郁症、产前(妊娠期)抑郁症,我们现在统称为围产期抑郁障碍。首先,临床上超过80%在产后会经历“产后情绪不良”,症状通常较轻,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沮丧爱哭、担心多虑、委屈、内疚、失眠、食欲下降、易发怒、注意力不集中。产后约2周内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这种类型不属于围产期抑郁障碍。

围产期抑郁障碍就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看过生产后妈妈抱着孩子跳楼自杀的新闻吗?那是最严重的后果,产妇会持续情绪低落、郁闷;没有愉快感,对什么都没兴趣;心情烦躁,易激动发脾气;担心多虑,紧张恐惧,过分关心或担心孩子,或对孩子缺乏兴趣,担心养不活孩子,害怕自己伤害孩子,害怕与孩子两人单独在家,失眠,食欲下降,不能照料自己和孩子;悲观绝望、无助感、无望感、自责自罪、自伤自杀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担心,对老公怀疑,我像一个疯婆子”;“心冷,想带着女儿一了百了”;“在婆婆和小姑子眼里,我就是‘魔鬼’”;“虽然不用上班,但每天都被两个娃搞得筋疲力尽!”看看这些抑郁症妈妈的倾诉,句句话都充满绝望。据何伟健介绍,近年国外分析显示,妊娠期重度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8.4%,产后前3个月重度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9.2%,我国某些地区的调查数据甚至更高。特别是“二孩妈妈”,由于身体及精神的压力更大,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也会更高。

产前检查,我们总关心肚子里的宝宝四肢是否发育正常、有没有唐氏综合症、体重达标吗?却少有人意识到,妈妈的心理情绪一样需要定期检查,其重要性不亚于各种生化指标。何伟健介绍,围产期心身保健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国家有关卫生部门的重视,有关政策正在讨论中,而北京、上海一些地方医院已将情绪心理状况筛查纳入了围产期的常规检查的范畴。

■相关链接

如何预防围产期抑郁障碍?

如何预防、有效阻止围产期抑郁障碍的发生,针对不同时期,何伟健副主任医师给出了不同解决策略。

1.首先怀孕前做好产前准备,有几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患有内分泌疾病(如性激素、甲状腺紊乱);既往有抑郁焦虑症状;长期的睡眠障碍;最近半年-1年内有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发生,包括丧亲、不良妊娠结局(流产、死产)、离婚等。

孕前要咨询相关医学专业,尤其是正在服用激素类、神经系统类药物的情况下,更应该与专科医生就生育问题协商(尤其是精神心理科专业),不能急于一时。若非计划怀孕,要衡量心理状态、以及曾服用过的药物对胎儿发育、个人心身的影响,必要时终止妊娠。

2.妊娠期妈妈及配偶家属要积极了解怀孕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自觉参加孕妇学校的课程。我们省妇幼的孕妇学校课程的设置非常有针对性,无论是妊娠期产检知识、产后育儿技巧还是情绪问题的处理,都有专业人员授课。通过这种孕妇与孕妇或与医生间的互动交流,不但让准妈妈能获得自我能力的认同,还能够有效疏泄妊娠期焦虑抑郁情绪。

3.妊娠期间孕妇出于对胎儿的过度保护,误认为吃好、睡好是头等大事,而出现自我行动、思想的约束,这种行为模式往往难以束缚着孕妈对突发妊娠事件的应变能力,所以我们建议围产期妈妈保持积极情绪:保持与他人的积极人际关系;有生活目标,不断进取;尽量让自己活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受教育、喜欢的职业、稳定收入、完整和睦的家庭)。积极参与能激发智力的活动(阅读、适宜的外出旅游、继续受教育、参加文化或职业协会组织的活动等)。

4.最后若患上围产期抑郁障碍,请相信专业精神心理医生对孕妈的帮助。目前医学干预的手段都能有效缓解抑郁障碍,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个人状况灵活选择。无论何种治疗方法,医生都希望孕妈相信,抑郁障碍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是完全可以治愈,虽然费时费周章,但能换来个人及家庭子代心身的健康,甚至可以视作一种对自己心身问题的重新领悟学习过程。(记者 李劼 通讯员 林惠芳)

 

(责编:许心怡、权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