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2016专题策划>>9·22慢粒日(商业专题)

规范治疗 “慢粒”变可控慢性病

2016年09月20日16:21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随着诊疗手段的提升,曾经的“血癌”患者不仅活得长、活得好,部分患者还可能实现停药后长期缓解

白血病能治好吗?数十年前无论是从影视作品中还是专家意见中得到的信息都是不可治愈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诊疗手段的提升,目前长期存活的白血病患者越来越多。昨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慢性髓系白血病专病门诊”正式挂牌成立,南方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南方医院血液科主任刘启发教授表示,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简称“慢粒”)已经成为可以管理的慢性病。通过长期、规范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实现长期生存,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患者较西方年轻化

更青睐45~50岁人群

“我们日常所说的白血病实际上是几种疾病的总称,其中以急、慢性髓性白血病和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主。”刘启发介绍说,目前中国大约有400万白血病患者,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3~4万的速度增加,其中,约50%为成人患者。以慢性髓性白血病为例,根据统计,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36/10万人,在成人中,占所有白血病的15%~20%。中国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较西方更年轻化,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髓性白血病中位发病年龄为45~50岁,而西方国家中位发病年龄为67岁。

刘启发介绍,多数白血病的确切致病原因至今仍不清楚,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放射性照射(日本原子弹爆炸经历者发病率增高)等。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多、脾脏肿大、疲倦、盗汗、体重减轻、腹部饱胀等症状,患病后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药物取代干细胞移植

成为首选一线方案

刘启发介绍,以往造血干细胞移植曾是唯一有望治愈慢粒的方法,但随着靶向药物的出现,干细胞移植的一线治疗地位受到挑战,再加上移植受限于有无供者、患者年龄等多种因素,国内外的CML指南均指出靶向药物成为CML治疗的首选一线方案。同时提出只要规范治疗、定期监测,大部分患者有望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刘晓力教授也以“慢粒”为例就现行的治疗路径进行了说明,“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慢性髓性白血病一线治疗方法是针对慢粒发病根源的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这类药物是在肿瘤治疗领域有重要意义的分子靶向药物。”据了解,根据2009年美国血液年会(ASH)公布的数据,初诊慢粒患者(中位年龄约55岁)经过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8年的相关死亡率只有7%。而其预估的中位生存时间(50%的患者可以活过的时间)为19年。这给了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的希望,使一种恶性肿瘤有望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变成了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刘晓力表示,对标准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可换用二代靶向治疗药物尼洛替尼等。“正是因为伊马替尼、尼洛替尼等靶向药物显著的疗效,也使医生与患者对治疗结果的预期不断升高,不仅活得时间长、活得质量好,部分患者还可能实现停药后长期缓解。”

定期PCR疗效检测

对治疗至关重要

在谈到慢粒患者的规范治疗和定期监测时,刘启发说,“监测”对于CML的治疗尤为重要。目前,分子学即基因检测已成为CML最敏感、最严格的检测方法,而聚合酶链反应(PCR)是分子学检测中常用的实验手段。PCR检测是能发现微小疾病残留的敏感方法并使患者回到通往理想治疗目标的轨道,定期PCR疗效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可能的缓解或依从性问题,帮助优化治疗方案,还能为与患者讨论和评估病情创造良好条件。

PCR检测方法非常简易,通常随血常规检查就可一并完成取样,医师操作简单,患者也更加方便舒适。因此,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应根据CML相关的诊疗指南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这样才能知道病情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有无停药的机会及是否已达到治愈的目标。

(责编:崔元苑、权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