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审视中国妇女的“坐月子”习俗
母乳喂养对妈妈和婴儿有很多好处, “坐月子”又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不同地域习俗各异,那么各地如何”坐月子”? “坐月子”期间又有何禁忌? 怎么做既保证乳汁分泌又促进产妇身体复原 ? 这系列话题引起大家的广泛热议及关注! 在8月份母乳喂养周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国营养学会特意组织各地数十位营养专家共同来探讨这个话题,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各地营养专家怎么说?
“坐月子 ”是民间对妇女生产后度过产后恢复期特定生活方式的一种俗称。 “坐月子 ”的习俗主要流行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当然以中国最为突出。 “坐月子 ”概念的本意是指在产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通过保持特定生活方式,实现产妇身体复原,发挥防病甚至治病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讲, “月子 ”实际上是指的妇女生产后的产褥期(即从分娩结束到产妇身体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间,现代妇产科学规定为产后六周);“坐月子 ”可以理解为以不同于平常的特别生活方式度过产褥期,以追求最大健康效益。
“坐月子 ”传统形成的源头和历史发展脉络并不十分清晰,有文献认为 “坐月子 ”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礼记内则》,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称之 “月内 ”,是一种产后必须进行的仪式性行为。在此后的历代有关妇产科疾病的中医文献中也不断提及相关内容,包括产后病、产后调理和生活禁忌。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妇女 “坐月子 ”传统和习俗,除了原始认知中人们认为女性经血不洁、分娩污秽,恐惧触怒神佛、招致疾病和灾难外,更大的影响和依据来自中医对于妊娠与分娩身体虚弱的看法,需要在饮食和护理环境等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禁忌保护。中医为 “坐月子 ”提供的医学依据,是“坐月子 ”习俗主要流行于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地区的原因。千余年来,随着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及与生育相关的身体观念的变化,日益形成了今天广为人知的 “月子 ”观念与 “月子禁忌 ”,后者构成了中国产妇 “坐月子 ”的具体内容。
由于地域、气候和民族习惯等等不同,中国不同地区妇女 “坐月子 ”习俗的细节内容存在差异,但归纳起来发现其行为习惯的核心基本一致,可以概括为饮食禁忌,行为禁忌和环境禁忌。饮食禁忌的常见例子有 “产妇坐月子不能吃蔬菜、水果及生冷食物 ”,理由是吃生冷食物会伤脾胃、伤牙齿,应专吃鸡蛋、小米粥、鸡线面、红糖糯米饭和油炸糯米丸等单一的热性食物 ,而且只能是吃母鸡;还有 “月子里不能让产妇喝白开水 ,只能喝鸡汤、桂圆汤、红糖水”等。行为禁忌方面如 “产妇坐月子不能洗澡、洗头 ”,因为产后头皮骨缝和毛孔大开 ,加之气血两虚 ,洗头洗澡易使湿邪和寒邪侵入头皮内及体内、关节中 ,并滞留于此 ,日后会经常头皮痛、头痛、全身关节疼痛、周身气血凝滞、月经不调。 “月子里产妇不能刷牙、梳头 ”,如果产妇刷牙、梳头会引起牙齿松动、脱落及头皮痛。 “产妇坐月子不能下床活动 ,要躺在床上 ”,认为这样身体才能恢复得快、恢复得好。环境禁忌方面 ,“月子里产妇不能外出见风 ,即使卧床也要遮挡严实 ,以防中风 ”,所以月子产妇须深居室内、卧床不起、紧闭门窗 ,即使在炎热的夏季 ,也须包头盖被、穿长裤及长衣、长袜 ,并扎紧袖口和裤脚。 “产妇坐月子生人不能入室 ”,认为让生人进屋会带来邪气。
与中国妇女中广泛存在的 “坐月子 ”习俗相比,现代医学没有 “坐月子 ”的说法,西方发达国家妇女也没有 “坐月子 ”的习惯。现代妇产科学将产妇从胎盘娩出至全身器官 (除乳腺外 )恢复或接近怀孕前的正常状态所需的时间称为产褥期,一般为 6周。产褥期内,要求产妇需要得到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营养 ,并进行一定的身体锻炼。而除了避免托举重物的要求外,现代医学对于妇女产后恢复的系统理论和临床经验与中国传统 “坐月子 ”习俗的依从和禁忌要求之间,存在广泛而尖锐的矛盾。以美国为例,虽然美国医生也认为产妇 “无论是顺产或者剖腹产 ,都需要时间去恢复 ”,但其建议的 “身体护理 ”、“营养摄入 ”和“情绪健康 ”恢复措施中, “坐浴洗澡 ”、“饮食简单化 ”、“把最喜欢的食物冻起来,需要的时候放到微波炉加热就行了 ”、 “尽量每天出门 ,找朋友喝咖啡或加入新妈妈支持小组 ”、“散步和游泳是很好的选择 ”、“每天洗澡 ”、“充分的锻炼和足够的新鲜空气 ”等等,都与中国 “坐月子 ”习俗的要求格格不入。在西方医学体系的影响下,在西方发达国家,妇女基本没有 “坐月子 ”习俗,包括移民西方国家的亚洲甚至中国裔妇女,生产后不 “坐月子 ”,休息几天就开始上班工作。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副主任委员 汪之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