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

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

2016年04月30日09:12 |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小字号
原标题: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

  近年来,“中国式妈妈”成了一个被国际关注的词汇。《生命时报》最近利用官方微博,并联合人民网健康频道等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调查,近20万人参与,票选出网友心目中的“中国式妈妈”。

  我们就排名前六的特征,邀请权威心理专家逐一进行分析。这些特征或许是我们育儿的一面镜子,不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还可能对他们的性格和以后的人生产生负面影响。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与员工促进中心研发部主任 肖震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心理咨询师 郑莉

  太操心难自立

  “天冷多穿点”、“过马路看”、“晚上早点回来”……很多妈妈天天把这些话挂嘴边,说一次是叮嘱,说多了便可能是唠叨,孩子嫌烦,还可能引发亲子矛盾。

  中国自古讲究“大家庭观念”,崇尚“母慈子孝”。而在解放前,女性千百年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相夫教子,这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流传至今。

  从心理学角度看,太操心源于不安全感,总担心自己没交代清楚孩子会出状况。但这样的好心往往得不到“好报”。不少妈妈说:“我把好东西全给他一人,他好像是应该的,根本不领情。”

  此外,事无巨细的代劳、叮咛会剥夺孩子独立的机会。比如作业本忘在家里了,妈妈赶紧请假去学校送,这种操心的价值很低,反倒惯出孩子的依赖性。

  建议:这样的妈妈要增强接纳和包容能力,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该说的话点到为止,同样的叮嘱不要超过3次;跟孩子说话要有明确的交流目标,就事论事,不要把一件小事扩展到其他种种事情上。

  爱控制易叛逆

  有些妈妈把孩子从小管到大。小时候不许孩子早恋,长大了又逼婚;小时候不准孩子出去玩,长大后又嫌他老宅在家;小时候逼孩子好好学习,长大又让他赶紧工作赚钱……小时候孩子“不听话”非打即骂,孩子似乎没有话语权。

  中国历来有“母以子贵”的传统观念,很多母亲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她们按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规划“美好”未来,把“听话”当作孩子的优点。如果孩子随着自己的性子做事,就是“叛逆”。殊不知,这样的管控反而会养出叛逆的孩子。

  拳头握得越紧,沙子漏得越快。教育也是,越控制,孩子就会离你越远。爱控制的妈妈还常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恨不得自家孩子完美无缺。她们甚至用孩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亲友攀比,导致孩子疲惫,没主见,甚至迷失自我。

  建议:真正爱孩子的妈妈会把孩子的快乐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孩子用所谓成绩来偿还你的爱。

  太紧张很脆弱

  很多妈妈神经绷得太紧,孩子咳嗽、打个喷嚏,就怀疑生了大病;快跑两步就担心摔跤;跟异性伙伴玩得好就怀疑早恋……她们包办孩子的一切,也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有“跑偏”的迹象就无比紧张。

  过度保护的背后是妈妈对孩子的关心,也从侧面体现了控制欲和对人对自己的不自信。中国的孩子在国外被认为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早已有之。国外的孩子不到10岁就能跟着父母做树屋、准备野餐便当。在中国,如果孩子拿着工具锤锤打打,很多妈妈会冲上去夺下来,担心孩子弄伤自己。

  建议:妈妈们要学会放手,先要自信,同时相信孩子没那么脆弱。我们的父母从小环境不如现在,但如今都身体健康、事业有成,我们为何不相信孩子呢?

(责编:许晓华、赵敬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