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褂口袋里的“秘籍”:21本笔记画下万余条生命

——记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主任医师顾承雄

2015年08月03日11:07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原创稿    作者:王宇鹏 柴秋实

编者按:

白大褂、口罩、镜、冰冷的金属听诊器和手术刀。医生的形象多少带着冷峻和沉重。你是否知道,这一身白大褂的背后,也有一颗温暖的心,他们也会为治好了患者开心地笑,也会为了逗小患者学动物叫。他们是健康守门人,他们是帮助患者与病魔对抗的战士,他们是送去关照安慰的守护天使。请跟着我们的脚步,走进这些医生的日常工作,让我们了解白大褂背后的故事……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联合人民日报社会版、人民电视共同推出《白大褂背后的故事》大型医学人文栏目,本期为第六期,主题为:走进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

“过劳式”的心外科医生

【人民网专题】白大褂口袋里的“秘籍”

【往期回顾】医生围着病人转:多学科会诊“一站式”解决患者难题

为孩子们守住生命最后一道关口

“收红包”的医生:“治病救人是一种信仰”

“把病人救活,感觉太美妙了”

那一颗单纯而厚道的心

 

上午9点20分,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副主任顾承雄步履匆匆。在换好一身无菌手术服后,他和往常一样,先掏出口袋里随身携带的小册子翻看,然后快步来到手术室外的刷手池,进行术前最后的消毒准备工作。

碘伏洗手液一直倒到肘部上方两寸,顾承雄用刷手刷快速搓洗手臂,搓得太狠,手上的青筋都突了出来。在确保连指头缝都被刷干净后,他走进了手术室。

寻常的一天,就这样开始。这样的一天,持续了27年。

27年写下21本笔记

“滴,滴”,心电监护仪发出的声音,让整个手术室的气氛显得格外凝重。顾承雄和助手交流不多,有时不需要他开口提醒,只要一伸手,助手就已经把需要的手术器械递了过来。

胸腔里,患者的心脏在有力跳动。缝合血管时,顾承雄用持针器夹着一根针,上面穿着和比头发丝还细的缝合线,离远了肉眼根本看不见。他自己算过,从医至今共做了16000余例心脏外科手术,缝了50-60万针,有记录的最快一次,完成一个吻合口只花了2分30秒。

在年轻医生的心目中,顾承雄是心外科领域身怀绝技的武林大侠。“刀如剑,针如钩,往来穿梭,游刃有余”是医生戴龙圣对顾承雄做手术时的描述。

跟在顾承雄身边学习,戴龙圣总想从师父身上寻找到一些“秘诀”,他将目光锁定在了顾承雄的白大褂口袋,那里面总是揣着一个小册子。

“每次查房后,我们都会看到老师拿出小册子,用笔在这里画一下,在那里勾一下。每台手术刷手之前,他又会拿出来仔细端详一番。”戴龙圣说,“时间长了我们都纳闷,这个小册子里究竟有什么,该不会是老师的‘武功秘籍’吧?”

有一天,按捺不住好奇心的戴龙圣凑上前去看了一眼,原来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手术病人的信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戴龙圣发现,掌握高超技术原来并非有什么诀窍,用的只是最简单的办法。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样的本子多达21个,摞起来有半人高。顾承雄的记录习惯从当上住院医师开始,一直保持了27年。

记者随意翻开一本边角磨旧的本子,里面是一幅幅冠状动脉的图画,并用各种符号标记出病变位置,严重程度,处理方案等。“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人血管狭窄,有的人血管已经闭塞,那么应该搭几根桥,搭在哪里,哪个先搭哪个后搭,全都记录清楚了,才能提供精准的个体化治疗。”顾承雄说。

由于平均每天要做六、七台手术,每台手术前,顾承雄还会再掏出小本复习一遍患者的病变情况,再次考虑手术方案的可行性,预测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大程度地确保手术成功。除了用来提醒自己,小册子还在医患关系中发挥作用。“对照着本子上的图画向患者解释病情,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他说,“医患关系重在沟通,只要跟家属把病情讲透,会获得他们的理解。”

就这样,每次接诊一位患者就画一幅图,27年来一共画了13000余个冠状动脉,每一幅都承载着一条生命。

21个笔记本中,除了便携的“图画本”,还有5个厚重的硬皮本,每一页的每一行都记载着一个病人的情况: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方案、术者、助手、手术日期……最早的一本从1989年5月开始记录。

“睡觉都在想着发明创造”

手术室里,半个小时平稳过去,一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手术)的核心部分完成。在顾承雄的指示下,巡回护士开始操作仪器,为所搭的桥血管测试流量。仪器上的数据显示,患者的桥血管搏动指数及其流量均在正常范围内。这意味着手术成功了。

顾承雄这样形容做手术时的感觉:“像有一双手在掐着自己的脖子,直到手术完成,那双手才松开。”做心脏手术必须争分夺秒,否则患者就会发生心肌缺血等情况。这样的紧张状态一天中往往会持续12个小时,手术多的时候他甚至会熬夜到凌晨5、6点,休息2、3个小时后继续工作。

21个小册子里记录着这些年手术量的变化。北京安贞医院在1995年冠脉搭桥手术数量是30多例,97年达到100多例,到2000年开始大规模开展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目前顾承雄一年的手术量达到1000余例。

20多年前,冠心病的外科治疗让医生和病人都感到头疼。当时的病人害怕搭桥,医生也发怵。“心外科医生一听说明天要做动脉搭桥,今天晚上要早睡觉,养精蓄锐,当天的早饭也要吃得特别饱,一台手术往往做十几个小时,最后手术结果却也未必乐观。”顾承雄说。

1994年,35岁的顾承雄独自一人远赴意大利米兰学习冠脉搭桥技术,1995年,他带着自己花了3000多美金购置的部分搭桥器械回国,开始主攻冠脉搭桥手术,把搭桥手术死亡率从38%降到了4%以下,大大缩小了我国同类手术成功率与国外的差距,目前该手术死亡率已经低于1%,手术成功率高达99.34%。

从2000年开始,北京安贞医院大规模开展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这依赖于一款特殊的心脏固定器的出现。该工具使心脏外科中心所完成的手术数量逐渐上升,并已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

心脏固定器是顾承雄的一项专利发明,目前他已拥有中美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共26项,并得到广泛应用。在他看来,这些不是为了发明而发明,更多时候是一种“水到渠成”。“我晚上睡觉都在琢磨手术中的难点,想着搞个什么发明创造,才能进一步提高质量,降低风险。大概是太专注了,有时就会‘灵光一现’。”他说。

顾承雄时常想起医学院老师的一句话——别认为你们今天坐在这里已经是天之骄子,等到将来退休时,真正能为医学事业做出推动的,寥寥无几。“当时我们都是刚进校门的大学生,踌躇满志,听到这句话很不服气,但也受到鞭策。”他说。

“顾主任跟我说过,医生要做两件事,一是要用自己的技术,给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发明创新,让更多的人获益。他认为,只有创造发明新术式,才是一个外科医生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真正标志。”戴龙圣说。

“只要还有患者需要我,就会一直站在手术台上”

摘下口罩和手术放大镜,顾承雄有着一种精干、利落的气质。“我曾经参加过6年的射击训练,76年获得浙江省射击比赛一等奖。”顾承雄笑着说,“要不是77年参加高考后,后来走上了从医之路,说不定我会是个奥运冠军呢。”

经过长期的射击运动锻炼,顾承雄的手臂上形成了突起的肌肉。但仔细一看,手臂上面的皮肤极为粗糙,还泛着不正常的黄色。“这是长期洗手用碘伏消毒,都渗进去了。”除此之外,长期戴着手术放大镜在无影灯下操刀,视力也受到了一定损伤。

“从36岁起,我就得戴老花镜了。”顾承雄告诉记者,由于患者的心脏血管比牙签还要细一倍,需要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线去缝,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需要戴上放大2.5倍的手术放大镜,“眼睛适应了有放大作用的凸镜,就很难恢复回来了,现在看手表上的小字都看不清。”

由职业带来的不便,并不止这些。在医生这个群体里,顾承雄也不是特例。

做心脏手术时,为了不让自己紧张手抖,影响到手术质量,许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医生会靠吃药来强制降低心率,保持沉稳淡定的状态。“哪怕明知道这药有副作用,医生们也会咬牙坚持。”顾承雄说。

因为在手术台上站得太久,顾承雄经常戴着护腰,即便是患甲亢和痛风时,也无法离开。曾经有一次高烧39.6度,他也必须先把几个小时的急诊手术做完,因为“生命经不起等待”。

今年6月,顾承雄被评选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在颁奖现场,他流下了眼泪。“因为感慨,这些年走来,真的不容易。”顾承雄告诉记者,排在他之前领奖的小儿心脏外科医生沈向东,不久前已经去世,而沈医生曾是他的同学。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经常会收到来自患者或家属的感谢信。2012年初秋天的一封信让戴龙圣记忆犹新,信上这样写道:“顾承雄主任,不知您是否记得,1995年您为我父亲做了搭桥手术。术后17年他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虽然他于本月17日下午去世了,但我们非常感谢您用高超的医术,让我父亲在这些年中与我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戴龙圣说,这封信让自己对每台手术的意义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每一台手术背后凝聚的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看似简单却又奢侈的幸福。也许是老人,又可以享受三代同堂的快乐;也许是父母,又可以亲眼看到子女成人,谈婚论嫁;也许是夫妻,又可以一起携手人生,相濡以沫。”

“只要还有患者需要我,我就会一直站在手术台上。”手机响起,是催促他该开始下午的手术了。来不及吃完剩下的饭菜,顾承雄站起来扒了几口,就急匆匆地走向了手术室。

 记者手记:是医生,也是“诗人”

王宇鹏

手术台上飞针走线的顾承雄,呈现出镇定、果敢而冷峻的样子。手术台下,面对患者,面对生活,他又是一副柔软而细腻的心肠。在他眼里,收红包是给患者雪上加霜,更见不得等待救治的患者因为欠费而远离希望;他会在看到残败的海棠花时有感而发赋诗一首,也在旅行中寄情山水拍下照片……

拒绝红包“有一套”

“作为一个医生,我认为收患者红包就是雪上加霜的事情。得了病本来就很着急,如果还要给医生送红包,那对患者来说无疑是第二重打击。”顾承雄说。

事实上,患者和家属的“盛情难却”一度让他很是头疼。“平时经常有患者给我塞红包,从几百、几千、到几万块钱都有,推让中,我的白大褂口袋都被撕破了。这样的事每年都会发生。”

后来,顾承雄只能在收到红包时开玩笑地说,别人塞给自己的十万元都没收下,这点小钱就别送了,“虽然这种方法未必合适,但挺有效果。”

有时遇到坚持的患者,顾承雄不得不态度强硬地告诉对方,如果坚持送红包,就取消手术,让患者出院;有时也会给家属“讲道理”:“我做手术是在帮助你,收了红包就有负罪感了。我帮了你,你怎么还给我添堵呢?”

顾承雄有时还会为了患者掏腰包。曾经有一位患者,做完手术后出现并发症,需要做高压氧治疗,可是这时已经欠费26000元。看到监护室里啜泣的家属,想到病情不能再等,顾承雄当即跑到银行,把仅有的3万元存款取出来借给患者。

谱曲作词抒发医生情怀

21本笔记、26项专利发明,13000例手术,这些数字容易给顾承雄贴上勤奋专注的“工作狂”标签,其实生活中的他还有着非常浪漫的一面,喜欢摄影、音乐和诗歌,有着诗人般的感性情怀。

冬天的清晨,拉开窗帘看到意外的初雪,顾承雄会拿起相机,拍下雪地里掉落的银杏叶和寒风中绽放的红花;春天来了,单位附近的海棠花开了,他却在繁忙的工作中不得脱身,最终还是忙里抽闲,扛起相机去抓住花期的尾巴,还为此赋诗一首——北院花香十几载,东日西落时辰改。今岁芳容惊人海,何人慧眼花皇采?花客笑容催蕾白,艳瓣无语赠香来。枯树冬日谁徘徊,皱颜残花博人爱。

顾承雄有时也会画画素描。遇到一些疑难病例,他喜欢把手术方案和操作过程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出来并发布在博客,和更多人分享经验。

他亲自谱曲作词的一首歌中写道:“默默地把我的心奉献给你,让生命的小船继续航行,默默地把我的心奉献给你,让生命的春天充满光明,接受我安慰,留下我真情,白衣天使的心和你永相连……”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