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颗单纯而厚道的心

——记北医三院呼吸科副主任、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沈宁

2015年07月28日06:38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原创稿    作者:人民网记者  权娟

编者按:

白大褂、口罩、镜、冰冷的金属听诊器和手术刀。医生的形象多少带着冷峻和沉重。你是否知道,这一身白大褂的背后,也有一颗温暖的心,他们也会为治好了患者开心地笑,也会为了逗小患者学动物叫。他们是健康守门人,他们是帮助患者与病魔对抗的战士,他们是送去关照安慰的守护天使。请跟着我们的脚步,走进这些医生的日常工作,让我们了解白大褂背后的故事……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联合人民日报社会版、人民电视共同推出《白大褂背后的故事》大型医学人文栏目,本期主题为:走进北医三院呼吸科。

    今年夏季,当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仍在韩国继续增加的时候,不由让人想起2003年,那个戴口罩的春天,在中国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非典”肆虐的日子里,他们——呼吸科的大夫们,作为奋战在抢救一线的中坚力量,近距离接触病人,忘记了被感染的危险。沈宁,也曾是抗击非典的一员。

疑难+淡定

“遇到诊断不清楚的状况,就挂一个呼吸科的号”

当沈宁坐在记者面前时,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安静柔弱的女子,会是天天和危重病人、传染疾病接触的北医三院呼吸科副主任、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抗击非典那年,我还只是一个工作年份不长的小医生。”

“一提到呼吸科,大家可能会有种‘呼吸科只是看看感冒’的传统印象,其实并不是这样”,沈宁向记者介绍,“呼吸科涉及面很广,遇到的疾病病种也特别复杂。甚至会有这样的情况:门诊在对病人出现诊断不清楚的状况时,会建议到呼吸科查查。作为呼吸科的大夫,面对疑难疾病的诊断,要求有深厚的功底。我虽然工作了20年,但还有很多的知识要去学习。同样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呼吸科大夫都比较有胆量,因为重症病人见得太多了。”

每天都和疑难杂症、危重病人打交道,会不会压力特别大?面对记者的提问,沈宁淡然一笑:“有些呼吸道传染疾病,初始诊断不出来,所以医生被传染的风险会高一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呼吸科大夫都是冲在一线的,但我们干的就是这行,所以也就习惯了,要说压力,其实大家都有。每当面对死亡时,我希望病人能减少痛苦,也希望病人家属能理解我们已经尽力。”

相比起压力,沈宁似乎更愿意跟记者分享她在工作中的快乐,每当看到积极抢救的危重病人转危为安时;每当耐心的安慰和解释使病人的脸上有了笑容时;每当看到病人康复出院时,沈宁和她的团队总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这个时候,就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

北医三院呼吸科主任贺蓓告诉记者,“要想做好一名呼吸科大夫,并不容易。我们既要看到疾病的表象,也要深究表象背后的原因。这对呼吸科所有的医生而言,都需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这些年,在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呼吸科才有了现在的发展与积累。”

实干+单纯

“没有高大上的追求,只希望能帮病人解决问题”

医生、教师、学者、专家,沈宁有多个身份。作为医生,沈宁是实干派的代表;作为教师,她担任北医三院教学管理委员会青年委员,北医三院呼吸科教学主任,独立指导临床硕士研究生3名,指导临床型博士研究生1名,科研型硕士研究生1名,和美国呼吸与重症监护专家Mahmoudi医生合作,对呼吸专科医师进行系统培训,所有培训均采用英文授课方式;作为学者,她一直勤于探索,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SCI论文4篇,并获得多项科研基金;作为专家,除本专业疾病的诊治、全院会诊和院外会诊工作外,她还积极参与应急医疗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

在工作实践中,她把几个身份很好地结合,扎实的工作作风在潜移默化中已和三院呼吸科的气质融为一体。如何提高呼吸科的专业性,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也一直是沈宁所在的呼吸科工作重点。现在,三院呼吸科已开展了超声支气管镜检查、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床旁支气管镜检查及灌洗、可弯曲式电子胸腔内窥镜检查等更精细的治疗技术。

“作为一名普通大夫,没有想那么多”,在谈到成绩时,沈宁淡定依然,“这么多年来,老一辈对我的影响很大,要讲实干、淡名利。整个呼吸科的大夫都比较单纯,加上工作忙,跟外界接触也比较少。我没有高大上的追求,只希望能帮病人解决问题。能传承老一辈的精神,带给年轻医生好的工作态度,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北医三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床位由最初的4张扩大到26张。这里,也是沈宁的“责任田”。同沈宁一样,在呼吸科工作了20年的护士长乔红梅对记者说,“护士是离病人最近的,也是能最先发现问题的。特别是在RICU工作的护士,这里没有小事,小到生活护理,大到专业要求,稍有疏忽会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有些护士刚来时,听到ICU的名字就有紧张感,沈主任会主动找护士们谈心,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

厚道+内疚

“希望以后能有时间多陪陪家里人”

“‘厚道’的释义:厚道没有固定含义,它只是某种精神体现。同样, “北医的‘厚道’也是很难定义的,它深深地印刻在几代北医人的心里,是北医一直坚持的精神品质。厚道,也是三院人、三院呼吸人的精神追求……”这是在采访中,北医三院呼吸科主任贺蓓对记者说的一段话。

在沈宁身上,“厚道”一词被完美阐释。虽然呼吸科患者多,工作量大,但即使再累,沈宁也没有对病人发过脾气。在处理医患关系时,她嘱咐科里的医护人员要通过自身努力工作感化病人;一旦发生问题,她要求科里的医护人员首先从自己身上找缺点。“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这对我们是一种信任。如果换位思考,你对患者尽心尽力,他们哪会不感动呢?”沈宁对记者说。

医生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家庭、也有亲情。对于家庭,沈宁有很深的内疚感:“作为一个母亲、妻子、女儿,我实在是很不称职,家里的很多事情都是依靠老人帮忙。儿子现在上小学四年级,因为工作太忙,他的家长会我一次都没有去过。真的希望以后能有多一些的时间陪陪家里人!”

说起对家人的内疚,沈宁的同事周庆涛也有同感,“有时候最放心不下的,不是自己的风险,而是怕因为呼吸科疾病的传染性,让家里人受到牵连。”

短暂的采访结束,沈宁与我道别后,又转身走向病房。望着她的背影,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眼前仿佛看到了无数个白大褂的身影,他(她)们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普通人,因为职责所系和对工作的投入,而错过了许多常人眼中的美丽风景,然而,也是因为工作,他(她)们的眼中又比我们多了许多常人看不到的风景…… 

记者手记:给渴望正常家庭生活的医生更多理解和关爱

人民网记者 权娟

采访完北医三院呼吸科副主任、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沈宁后,“白大褂”的身影在我心里久久挥之不去。

作为医生,她们每天忙于查房、下医嘱、写病历、巡视病人,有时候遇上复杂的手术要做10多个小时,一站就是一天。很多时候她们都不能按时吃饭、按时下班,她们用和家人相聚的时间来守护患者的健康。

采访过程中,沈宁对记者表达了她对家庭深深的内疚感:“作为一个母亲、妻子、女儿,我实在是很不称职,家里的很多事情都是依靠老人帮忙。儿子现在上小学四年级,因为工作太忙,他的家长会我一次都没有去过。”说到这些,沈宁的眼圈有些泛红。确实,繁重的工作量和压力,让医生们对家庭分身乏术,很难实现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沈宁告诉记者,“其实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时间陪陪家里人……”

听到这些话,记者心里感慨万千。采访之前,我并不是那么了解呼吸科大夫的工作性质,也存在“呼吸科只是看看感冒”的错误印象。等真正看到他们的工作环境,看到呼吸重症监护病房里的各种抢救设备,看到医护们忙碌的身影,这些每天都和疑难杂症、危重病人打交道的医护人员们,在工作时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他们在一线近距离的接触病人,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又需要多大的胆量?

记者认为,医生和患者之间真的需要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在医生全心全意帮助病人解除疼痛的同时,希望医生与患者、医生与社会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能给予医生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