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白大褂、口罩、眼镜、冰冷的金属听诊器和手术刀。医生的形象多少带着冷峻和沉重。你是否知道,这一身白大褂的背后,也有一颗温暖的心,他们也会为治好了患者开心地笑,也会为了逗小患者学动物叫。他们是健康守门人,他们是帮助患者与病魔对抗的战士,他们是送去关照安慰的守护天使。请跟着我们的脚步,走进这些医生的日常工作,让我们了解白大褂背后的故事……
即日起,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联合人民日报社会版、人民电视共同推出《白大褂背后的故事》大型医学人文栏目。本期为第二期,主题为:走进北京儿童医院PICU(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走廊墙壁上贴着维尼熊、小老虎、Kitty猫等各类卡通图片,柔和的阳光钻过淡绿色窗帘,洒在窗边的一只玩偶熊上。房间里传来监护仪的“滴哒”声,身上布满各种管路和监护线路的孩子们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医护人员低声探讨着患儿病情……初到这里,你很难想象这个像家一样安静祥和的地方,每天都在与死神角力,如同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这里,就是北京儿童医院PICU(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专门收治29天到18岁的重患儿童。作为PICU的科主任,钱素云和她的团队日复一日地辛勤耕耘着这块“责任田”,这里的每台仪器设备、每项工作流程,对于钱素云来说,都再熟悉不过,这里承载着他们抢救成功的幸福和自豪,也有着目睹生命离去的无奈和痛心。这里,被患儿家属称为“守住孩子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口”。
这里,忙而不乱
早上8点,正是病房交接班的时候,医生们忙着交接每个孩子的病情,伴随着各种仪器的工作声,进行着每一天的常规检查。护士们则逐一帮那些无法起身、昏迷甚至无自主呼吸的孩子们做着晨间护理、输液治疗、记录病情。
“滴滴滴,滴滴滴……”这时,一张病床的监护仪突然发出速度极快的警报声,病床旁边一个小推车上摆放着高低不同的容器,一位正在做操作的医生快速将一个黑色的管状仪器从孩子的气管插管里取出,另一位医生马上用气囊接上氧气给孩子通气。这个孩子怎么了?“这是医生在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灌洗,孩子有些不适反应,所以马上停止操作并给氧。” PICU副主任王荃冷静地向记者解释。
王荃是钱素云的学生,她的这种冷静离不开钱素云对团队的要求。
“能在PICU工作的人,去哪儿工作,应该都能行。在PICU当医生,除了要有个好身体,心理也要很强大。沉着冷静是必须的,不能遇到紧急情况就乱了阵脚。遇到家属放弃治疗,或抢救失败,沮丧和挫败感时常会有,但医生必须学会自我调节、缓解压力。陪着病人哭,并不是有良好医学素养的ICU医生应该做的。”
钱素云的温声细语中带着医生特有的镇静和果敢,在这里,患儿永远是第一位。据她介绍,为了更好地照顾患儿,医生和护士们的工作分为白班和夜班,但实际上经常会“连轴转”。“尤其是夜班的压力非常大,很多危重患儿是夜里紧急转来的,夜班的医生护士必须时刻关注孩子的病情,随时处理。有时候病房里就算只有一个不稳定的病人,也能让所有的医护人员忙上一整夜。即使交完班了,夜班大夫仍可能要为孩子继续工作到下午。”钱素云说,医生经常会从前一天下午4点多接班(实际上他们上午已经工作了半天),一直工作到第二天中午以后,有时甚至要到晚上6、7点,中间除了吃饭,没有休息的时间。这对PICU的大夫而言,已成了“家常便饭”。
“紧急”、“抢救”、“危重”这些字眼听起来就让人倍感压力,每天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是什么感觉?
“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可能是工作久了、习惯了的原因吧。住进来的孩子病情都非常重,哪个都不能掉以轻心。病人永远不会像教科书上写的按部就班,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也要求我们随时行动去处理。最沮丧的是,有时候千辛万苦,付出很多心血,眼看孩子开始好转了,却突然风云突变,急转直下,功亏一篑,那时候的失落和难过,常人很难体会的。”王荃的语气让人心里揪着难受。与随时会夺走孩子的死神打交道,对医生的心理素质绝对是个考验。
“生命有时真的很脆弱,看着重病的孩子,你肯定会很难过。但作为医生,我的时间不能用在哭上。每一次收治患儿,头脑必须保持清醒,要考虑怎么去帮孩子,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王荃总结自己的心路历程:“平静但不淡漠”,不能被主观感情干扰专业判断,也不能失去对生命的敬重。
这里,起死回生
虽然工作压力大、风险高,但那种让垂危的年轻生命重新变得鲜活蓬勃的职业成就感,总是让这里的医护人员感到欣慰和自豪。
这是一个被幸运女神眷顾的孩子。
那是几年前,一名12岁的唐山女孩被救护车紧急送到北京儿童医院PICU,极度消瘦的孩子奄奄一息,就诊于多家医院未果,随着病情的加重,前途越来越暗淡,孩子妈妈把北京儿童医院PICU看做最后的一线希望。
“你们看她当时的片子,肺部全是囊泡,营养状况极差,还合并严重的细菌、结核、真菌感染。”钱素云指着电脑里女孩的胸片介绍。
女孩的病情远比想象中更复杂也更严重,从主管医生到钱素云本人,大家都为孩子捏了一把汗。从复杂的多重感染和肺部病变、重度营养不良到并发急性胃扩张、消化道出血、严重的肝损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命悬一线;钱素云和她的团队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终于在经历三个多月的不间断抢救之后,成功挽回了孩子的生命。
现在小女孩不仅康复了,而且和正常孩子一样,已经读中学了。前不久,她还给当时的主管医生发来了自己参加比赛得奖的照片。照片里那个笑盈盈的小姑娘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完全看不出曾被死神拉住衣角的痕迹。
为了感谢钱素云的“救命之恩”,小姑娘委托妈妈送来了自己亲手做的布艺小蛋糕和祝福卡片。小礼物被钱素云珍藏着,接受采访时,钱教授特意拿出来给记者展示,看得出,这两份小礼物在她眼里的分量之重。
这里,考验耐心
除了惊心动魄的抢救,由于患儿年龄的特殊性,PICU还是考验医护人员耐心的地方。
这一天,靠近病房门的一张病床上,躺着一名大约十二、三岁的女孩,孩子处于昏迷状态、气管切开上呼吸机。因为脑损害,她不会吞咽口水,护士们则轮流为她擦拭口水并吸痰。上午的查房刚结束不久,一名护士正准备坐下来记录病情,突然发现孩子解大便了,立刻动手清理,孩子体重较大,她又喊来几个“帮手”,路过的医生和护士很自然地围拢过来,几个人合力翻动孩子的身体,很快就清理得干干净净。
“我们都有这样的习惯,哪个孩子身上脏了,自己都会感觉不舒服,一定要马上清理干净。虽然他们没有意识,但也要让他们干净舒服。”护士长李广玉介绍,由于场所的限制和预防交叉感染,PICU不设陪护,所以护士每天除了做治疗和记录病情等,还要给孩子洗头、擦身、换纸尿裤、喂奶、喂水、喂饭等。
“别看我们的护士都很年轻,但全是多面手,不仅能给孩子洗头,还能给孩子理发。”李广玉开着玩笑:“我跟大家说,如果有一天失业了,我们还可以开理发店。”
各种繁琐的工作叠加在一起,一个病室转下来工作量非常可观。以喂奶为例,由于护士配置短缺,夜班时一个病室只有一到两名护士,等照顾完所有的孩子,可能2、3个小时就过去了,就该准备下一轮了,有时候连坐下的时间都没有。所以这些年轻的姑娘们上班时都穿着防止静脉曲张的特殊袜子。
在这里工作,必须尽力避免出错,耐心、爱心、细心、责任心缺一不可。每个孩子的病床前除了必须的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外,还有一张登记了药物敏感信息和一些特殊需求等内容的卡片,提示每一位接触患儿的医务人员注意。
这里,传递爱心
在北京儿童医院的PICU,不仅留下了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也有家长因为感动于医务人员的努力,留下的爱心。聊到这里,钱素云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几年前,PICU接收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小患者。这位小患者因为严重的脑病,想在北京某医院做干细胞移植。但孩子合并严重的感染,营养状况也很差,不符合手术条件,于是先收入儿童医院PICU治疗。
“孩子没有吞咽反射,意识障碍,自主呼吸不好,气道管理要求很高。”钱素云介绍,在大家的努力下,孩子终于完成了手术。但不幸的是,术后孩子最终没能挺过去,在PICU离开了人世。尽管如此,家长在孩子住院期间看到了所有医务人员的努力和真心付出,就执意将住院费剩下的几万元送给医务人员以表达感激之情。“这个钱我们肯定不能收,但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基金会。”钱素云说,她建议孩子家长,如果一定要将钱留下就留在住院处,可以用来帮助那些医疗费用不够、又有治疗价值的孩子们。孩子家长欣然同意。后来,医院成立了基金会,这位家长继续坚持捐款,建立了以自己孩子命名的基金,现在已累计三十多万元。
“医患之间沟通十分重要,相互理解、多做换位思考可以避免很多医疗纠纷;同时医学不是完美的,医疗手段和能力是极为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在每场与死神的较量中都取得胜利,但我们会尽己所能、全力以赴。”钱素云说。
高超的医术,暖人的话语,细心的服务。与其说这里是一个病房,倒不如说这里是一个家,一个守护孩子生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