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九点四十分,中日医院急诊科。张国强主任看了一眼等待采访的记者们,脚步却没有一丝停顿地向病房走去。急诊抢救室里已经人满为患,短短十几米的走廊,加了10张输液病床,抢救室门口也加了5张床,而抢救室里面,还有十多张床。[详细]
上午阳光正好,抢救室除了机器的滴滴声,一切都仿佛岁月静好。可没人知道,昨夜这里经历过怎样的一番惊心动魄。 “今天早上刚抢救成功了一个25岁的姑娘,昨天下午2点多送来的时候她已经意识不清了,判断为胰腺炎,伴有代谢紊乱并发症,心率都160了。”急诊科副主任顾承东用平静的语气描述着昨夜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我们抢救了十几个小时,补钠、补液、做血液透析……今天早上,患者终于恢复了意识,循环情况稳定,转到ICU病房进行监护治疗。” 中日医院每年收治急诊病人18万余人次,抢救危重患者1万余人次,像这样的剧情每天都在上演,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抢救。[详细]
在抢救室巡查一圈后,张国强又来到了重症监护室,他不放心1床的病人,是一位肺栓塞患者。这是极为凶险的危重症,是张国强和医生们接力似地轮流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胸外按压才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
“通常心肺复苏只需做半小时,但我们觉得他有希望,所以大家拼全力让他恢复了心跳。”轻轻地靠近病人,张国强拿起听诊器仔细听诊,一边听一边看着监护仪上的数据。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急诊科的医生们没这样说,但他们一直在这样做。
对于“什么时候是你最开心的时候”的问题,急诊科医生和护士都表示是“把病人抢救成功的时刻。” 苦归苦,累归累,委屈归委屈,但当他们携手把患者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看到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的时候,护士杜涛和医生张素巧说那种感觉可以用“美妙”来形容。那一时刻的成就感会让他们觉得,所有的付出全部都是值得的。[详细]
“今天咱们尽量集中采访吧,抓紧时间”、“咱们脚步稍微加快一点,跟紧一点”、“中午吃饭时间一般就十分钟,有时候太忙就不顾上吃了,什么时候有空再吃”、“这几位护士正好刚下夜班,现在有空可以接受采访”......结束了再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的采访,医生、护士们的这些话语依旧冲击着我的耳膜,“紧张、忙碌、劳累”是我对急诊科工作最深刻的印象。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很多患者对医生有不少的抱怨,然而,我们对他们又有多少理解呢?当你想要医生第一时间处理你的病情时,这时可能有更危重的病人比你更需要他。当你想要医生详细的、和颜悦色的为你问诊时,他可能已经连续工作了数个小时,连上洗手间和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