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魔童归位 收好这份安心处方

2025年02月24日08:58 来源:北京青年报

“魔童”返校一周,有些中小学生的“开学综合征”尚未消退,出现赖床不起、莫名发脾气甚至出现头痛、腹痛等躯体症状。这些表现背后往往隐藏着开学焦虑的信号,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假期与开学的心理衔接?北京积水潭医院心理行为医学科专家为家长和孩子开出了一份“安心处方”。

快速识别“开学综合征”

开学前的心理波动被称作“开学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适应性障碍表现。从神经科学角度看,假期松弛状态与开学紧张模式的切换,会引发前额叶皮质(负责计划控制)与边缘系统(掌管情绪)的拉锯战。

常见症状生理层面,睡眠紊乱(入睡困难/嗜睡)、食欲减退、头痛腹痛;情绪层面,烦躁易怒、情绪低落、过度担忧;行为层面,拖延作业、沉迷电子产品、拒绝讨论开学话题。

医生提醒若上述症状持续2周以上,或伴随自伤念头、惊恐发作等,需及时就医排查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科学调适四步法

生物钟软着陆假期紊乱的昼夜节律会打乱褪黑素-皮质醇分泌周期,因此可以对孩子的生活作息进行渐进式调整。

阶梯式早起:每天比前一天早睡/早起15分钟,避免“暴力叫醒”。

光照调节法:早晨拉开窗帘接受自然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傍晚减少蓝光暴露。

饮食协同:早餐增加蛋白质(如鸡蛋),晚餐减少碳水化合物,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

焦虑情绪解压缩孩子说“不想上学”时,请先放下说教,尝试以下方法:

情绪外化技术:让孩子画出“开学小怪兽”,通过涂改颜色、添加武器赋予掌控感。

认知重塑练习:用“虽然…但是…”句式转化负面想法,如“虽然作业多,但老师会分步讲解”。

学习模式缓冲带大脑从“娱乐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需要过渡期:

任务阶梯法:将作业分解为“每日完成15分钟”的小目标,逐步延长学习时间。

注意力复健:用“番茄钟工作法”(学25分钟+休5分钟)重建专注力,配合正念呼吸练习。

社交能量充电站假期社交剥离可能引发孩子的开学社交焦虑。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与孩子模拟课间聊天或课堂发言场景,预演社交互动。设立“独处角”,允许孩子暂时性回避社交。

学做孩子的情绪容器

避免三类“毒鸡汤”否定感受,如“这点小事有什么好怕的”,这等于关闭沟通通道;灾难化暗示,如“现在不努力以后扫大街”,变相加重焦虑;对比伤害,如“你看某某多自觉”,变相引发自卑与逆反。

有效沟通公式尝试用“观察+感受+需求”模型:家长可以说“我注意到你这周检查了5次书包(观察),你好像很担心遗漏东西(感受),需要我帮你列清单吗?(需求)”。

家庭减压策略可以选择共同运动,每日20分钟亲子跳绳或者散步,运动产生的内啡肽可缓解焦虑。此外,还可以制作家庭情绪板,用不同颜色贴纸标记每日心情。

开学心理调适不是一场速决战,而是需要温柔坚持的耐力赛。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我想告诉每个孩子:害怕开学不意味着软弱,恰恰说明你在认真对待成长;也想提醒每位家长:教育不是雕刻完美的塑像,而是守护一颗种子按照自己的时序发芽。

文/李小钧(北京积水潭医院)

(责编:郝帅、杨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