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彩云之南,“鲜花经济”美丽绽放

本报记者 李茂颖

2025年02月20日08:5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云南十八怪,鲜花“论斤卖”。每天上市117类、1600多个品种,连接着全国各地的花农花商——全国近七成鲜切花在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花卉市场进行交易。

白似雪、粉如霞、红似火……春节假期,斗南花卉市场里鲜花琳琅满目,人头攒动,年宵花热销。

据估算,截至2024年底,云南全省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195万亩左右,其中鲜切花种植面积35万亩,鲜切花产量206亿枝,鲜切花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彩云之南,“鲜花经济”美丽绽放,芳香四溢。

自主培育“中国风”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花卉种质资源,让云南一年四季鲜花不断。但与国外的花卉产业强国相比,中国花卉育种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市场交易的大部分花卉品种为国外引进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种市场占有率并不高,这制约着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每卖出一枝花,专利费就要交不少。”有花农感慨。

作为花卉和园艺植物的主要分布中心之一的云南,正下大功夫解决花卉种业科技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

在昆明国际花卉技术创新中心绿色高效种植基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蔡艳飞正在查看月季新品种的长势,“要让花农种上我们自己选育的月季。”培育出在世界花卉市场具有竞争力和优势的月季新品种是蔡艳飞团队的主要工作与目标。

在云南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云南省农科院花卉所与呈贡区合作在斗南建设花卉育种公共平台,构建起“科企深度融合的新型育种体系”,减少云南省月季育种的低水平重复,不断提高云南自主知识产权花卉品种的市场占有率。

在种植基地里,姹紫嫣红的月季花争奇斗艳。这里种植了国内外上千种月季花种质资源。仔细一看,有不少玫瑰与市场上常见的花型并不太一样,这是蔡艳飞和团队最新选育的“中国风”系列。

2024年4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集中推出76个自主培育的“中国风”月季新品种,这也是首次大规模集中推出自主培育月季新品种。“中国风”系列花色丰富,花型多样,香气浓郁。

“今年选育的品种数量和质量与去年相比会实现质的提升,目前已定植1万多个杂交后代。”蔡艳飞说,“我们还和企业联合育种,目前已经选育了400多个优株,已经有40多个优株被企业选中,并申报了新品种,即将推向市场。”

近年来,云南一手抓国外引进,一手抓自主培育,通过科研院所+创新企业,打造中国花卉新品种研发的创新高地。如今,全球约1/3的观赏类花卉种质资源来源于云南,截至2024年底,云南全省申请新品种1100余个,获得国家授权800余个,品种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

鲜花也有“营养师”

高原红、粉红雪山、蜜桃雪山……走进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的云南云天化花匠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内,记者见到各品类的鲜花在温室大棚里盛开,洋溢着蓬勃生机。

“以前种花看天气,现在种花靠‘黑科技’。”云天化花匠铺生产部部长助理李鑫打趣道,与传统花匠埋头锄草施肥不同,自己每天的工作是穿梭于各个温室之间,查看设备运行状况,关注鲜花的生长态势。

过去,鲜花种植靠天吃饭,一场倒春寒就能让鲜花损失惨重,如今在科技种植的助力下,鲜花有了量身定制的生长环境。“智能温室配备自动环控管理系统、温室开关窗系统、加温控制系统、遮阳保温系统等一系列高科技设施以及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可以精准感知环境、模拟玫瑰各生长阶段需求,调控光照、温湿度等,花儿什么时候都能舒舒服服地生长。”李鑫说。

在云天化花匠铺千亩花田中,智能顶棚能根据光照强度自动开合,给鲜花撑起了一把遮阳伞,确保它们沐浴在恰到好处的阳光下,特殊薄膜巧妙地将光线转化为散射光,避免了强光对鲜花的灼伤。

记者走完一圈,脚底却不见泥,这得益于全自动绿色无土栽培技术,通过精准调配植物水肥,让花朵们“住”在干净、不易腐烂的椰糠上,生长环境更加优越。

气候能定制,营养也能搭配。智能温室大棚里,管道与仪器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高效的“营养输送网络”。李鑫指着铺设在种植槽的滴灌管道说:“精准施肥全靠它。它能实现水肥高效回收利用,既降成本又助力生态治理,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管道中流淌的是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心调配的水肥营养液,每个基质槽拥有超过200个滴灌点,能将养分精准送达花株根部。“传统栽培亩均产量4到6万枝,而在智能化种植模式下,每亩能达到12到15万枝。”李鑫说,“我们就像是鲜花的‘私人营养师’,为它们量身定制营养方案。”

温室大棚里还会每天定点开展土壤湿度和营养元素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准确掌握土壤养分含量和花卉生长需求,加强预警机制,在病虫害高发季节提前精准预防,减少病虫害问题发生。“看着花朵们愈发娇艳饱满,高品质占比不断提高,我们内心充满成就感。”李鑫说。

花卉销售渠道不断拓宽

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中心交易大厅内,近千个拍卖席位座无虚席,鲜花经纪人李杰几乎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电子屏,电子屏幕上显示着鲜花拍卖的各种数据信息。

这里是亚洲交易规模最大的花卉拍卖市场,其中鲜切花交易指数已成为全国各地鲜花交易市场价格走势的风向标、晴雨表,直接影响着全国花卉市场价格走势。

春节和情人节叠加,让鲜切花需求迎来高峰。李杰需要根据鲜花品种、质检评级等信息提前抢购,紧锣密鼓地给花商们备货。

在这里,平均每4秒就会完成1单交易。红色的电子光标逆时针飞转,鲜花拍卖价格由高到低排列,李杰眼疾手快,抢到了自己的第一单。

“春节前以年宵花为主,春节后迎来了情人节高峰备货期,鲜切花价格指数呈明显上涨趋势。”鲜花拍卖师普川介绍,高峰期集中备货时,各渠道商家倾向于采购品质好、等级高的货品,红色、粉红色复古色系玫瑰热度上涨迅猛,近期鲜切花日均供货量近500万枝。

在斗南花市,花卉交易主要以面对面交易、拍卖交易、电商交易3种方式进行。近年来,云南花卉的数字化销售渠道不断拓宽。

购买热力图、品类排行榜、花色占比……走进昆明花易宝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到大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鲜花交易情况。

“‘花易宝’是一个撮合花农花商的电商交易平台。”花易宝创始人兼总经理赵永能介绍,通过探索创新鲜切花在线远程撮合交易模式,平台首创“先卖后采”的鲜花交易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实现“花农多卖钱,花商少花钱”。目前平台注册花农、合作社超过4000户,去年一年为消费者提供了8.73亿枝鲜花。

“云花”形成全产业链

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游客热门打卡点。走在斗南花卉交易市场里,随处可见头戴花环、手捧花束的年轻人。春节假期,花市比平时更加热闹,通过举办鲜花音乐节、鲜花夜市等形式,营造鲜花、游玩、打卡等多元素综合体验,为游客带来观花赏景新体验。

今年春节前,斗南花卉市场的新春花集热热闹闹地开集了。鲜花装点尽显春意,新春花集创意满满。黏土制作的野生菌、鲜花造型的冰箱贴、咖啡豆制作的手链……各种文创产品让游客爱不释手。春节假期,在斗南花市通过“鲜花+文旅”吸引游客35万人次,同比增长27%。斗南花卉市场逐渐变成一个集“花卉+农业创意+文化创意+旅游创意融合发展”的国际花卉产业园区。

近年来,云南不断延伸鲜花产业链,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昆明晋宁区成为全国鲜切花重要产区,楚雄彝族自治州形成规模化、集群化花卉种植区。云南正在打造“云花”品牌,连续5年举办“10大名品”和“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表彰,多彩“云花”受到新生代消费者青睐,成为“浪漫经济”的有力支撑。

为持续巩固“云花”优势,云南印发《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提高云南花卉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动云南由花卉产业大省向花卉产业强省迈进。

春节前夕,在昆明海关所属滇中海关集中查检货场内,一辆辆装载着非洲菊、鲜百合、蝴蝶兰等年宵花的货车整齐排列,两名海关工作人员正拿着放大镜等检疫工具,对鲜花中抖落物进行检查,认真查看有无藏匿的微小昆虫。据昆明海关统计,2024年,云南省鲜切花出口值7.6亿元,同比增长34.2%,鲜切花出口值连续6年保持全国首位。

历经多年发展,“云花”产业正在形成完备的全产业链体系,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责编:乔业琼、杨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