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AI大模型“协和·太初”正式进入临床应用
人民网北京2月19日电 据北京协和医院公众号消息,2月16日,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同研发的“协和·太初”罕见病大模型正式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近年来,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展现出极大潜力,但在罕见病领域,传统的AI模型因数据匮乏、知识可信度低、决策逻辑不透明等缺陷,因而难以满足罕见病诊疗需求。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直面临床痛点,携手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历时2年攻关,将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诊疗经验、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与质控中心大数据同AI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打造了“协和·太初”罕见病人工智能大模型。
据悉,跨学科大模型团队研发了主动感知交互、鉴别诊断以及“数据+知识”混合驱动等技术,并成功引入DeepSeek-R1的深度推理能力,构建起罕见病诊疗的智能基座,使得该模型具备决策逻辑符合临床思维范式、能有效抑制AI幻觉、知识自主迭代三大核心优势。
“希望该模型的技术指标跻身国际前沿,疾病辅助诊疗能力保持国内领先。”北京协和医院院长、罕见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抒扬教授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徐波教授在研究之初就对“协和·太初”的定位达成共识。基于这一共同目标,研究团队构建了“症状-检查-鉴别诊断”的渐进式推理链条,与医生的临床思维高度契合。模型可以展示从症状到诊断的关键节点与分支逻辑,可视的决策过程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诊疗建议,还能够帮助医生快速掌握诊疗思路。
“协和·太初”于2024年2月发布以来,在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联合门诊试点应用一年效果良好。该模型的研发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卫健委以及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的支持,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国家罕见病质控中心、北京市罕见病质控中心为大模型研发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及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