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北京:养老服务补贴网上支付小程序上线

目前全市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约为45% 入住老年人近4.5万人

2024年06月21日08:45 来源:北京青年报

昨天,2024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成功举办,论坛围绕《关于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1+N”系列政策落实情况、“老老人”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赋能养老产业升级等重点内容,全面展示北京养老服务体系创新成果。根据会上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机构行业发展报告》,本市共有养老机构578家,床位总数10.9万张,入住老年人近4.5万人,剔除尚未收住老年人的机构后,全市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约为45%。“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功能绑定云闪付小程序也正式上线,老年人及其家属可以将养老助残卡账户绑定到手机上,从而实现线上支付。

养老机构总床位达到10.9万张

北京养老行业协会昨天同时发布了《北京市养老机构行业发展报告》。围绕“老老人”服务保障,聚焦机构养老服务场景,基于北京养老服务网相关数据、近3万名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网签合同、1000余份养老机构审计报告等,从北京市养老机构发展情况、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特征、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偏好、养老机构人才队伍情况、养老机构运营情况等方面,系统展示养老机构行业发展情况。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3月,北京市养老机构总数578个,床位总数10.9万张,入住老年人近4.5万人,剔除尚未收住老年人的机构后,全市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约为45%。在养老机构价格方面,根据网签合同分析,北京市养老机构月平均收取总费用6611元,包括床位费、护理费、膳食费。其中,护理费约占总费用的1/3,具体数额因老年人失能等级等健康状况不同而存在差异。从各区来看,朝阳、西城、丰台位列月平均收取总费用榜首,约为8000元左右;延庆、密云、平谷的总费用最低,约2500-3100元。

根据养老机构网签合同价格数据显示,4000-5000元档的养老机构数量达到峰值;5000-6000元档的养老机构入住人数达到峰值;6000-7000元档的养老机构拥有最高的入住率,表明这一价格区间内的养老机构在提供服务质量与满足老年人需求方面达到了较好的平衡。

养老服务补贴可跨区域消费使用

昨日,“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功能绑定云闪付小程序正式上线,通过小程序,老年人及其家属可以将养老助残卡账户绑定到手机上,从而实现线上支付功能,并可跨区域消费使用,实现养老服务补贴随心用。

截至目前,全市共发放养老助残卡约595万张,其中,涉及发放失能护理补贴、高龄津贴的约63万张。目前,养老助残卡里的失能护理补贴和高龄津贴两个权益账户,可在全市1.1万余家养老助残服务商户使用。为持续提高养老服务补贴使用的便利性、快捷性,本市正式开发了北京养老服务补贴网上支付小程序。

据介绍,只要在小程序上成功绑定养老助残卡,就可以在任意一家开通银联“云闪付”支付功能的服务商户消费支付,线上线下都能用。线下付款时,不用带实体卡,扫描商户的微信收款码即可支付;线上购物时,选择使用云闪付支付即可下单。

通过小程序绑定养老助残卡后,在外省市居住的京籍老年人也可以在居住地使用北京养老服务补贴,跨地区使用养老补贴不受限制。比如,一位享受失能护理补贴的京籍老年人,居住在河北某养老机构,只要该养老机构开通了银联“云闪付”支付功能,老人家属就可以通过小程序绑定失能补贴账户,支付相关费用。

据介绍,手机绑定养老助残卡只需三步,老年人家属下载“云闪付”App后,搜索进入“北京养老助残卡功能绑定”小程序,输入个人信息绑定养老助残卡账户,即可完成绑定。绑定后,老年人或家属可在商场、超市、药店、菜市场等实体店进行线下消费,也可以在京东、美团、拼多多、多点等电商平台进行网购,从而大大拓展了养老补贴的使用范围。

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信息平台9月底前上线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本市今年将布局建设100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其所搭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信息平台正在开发之中,预计今年9月底前上线试运行。为提升服务效率,信息平台将设置“抢单”功能,确保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得到及时响应。

据介绍,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的枢纽,兼具供需对接、服务调度、集中养老、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康养娱乐等多种功能,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普惠型、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为了让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实体服务“联网上线”,惠及更大范围人群,北京市民政局正依托北京养老服务网和小程序端,全力打造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信息平台。

据了解,该信息平台具备供需对接、服务商管理、服务调度、质量控制四大功能,将通过整合分析老年人的需求信息和服务商的供应信息,及时进行服务匹配,实现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和资源优化配置。老年人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网络下单、到店预订、入户开单等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提出养老服务需求。

其中,信息平台将为养老服务商开通线上自主申报渠道,北京市域内及全国各地的各类优秀为老服务企业,均可深度参与北京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为提升服务效率,信息平台还特别设置了“抢单”功能。老年人或家属“下单”后,平台设置了5分钟的“抢单”时间,如果老年人或家属没有自主选择服务商,5分钟内同类型的服务商都可以抢单。如果没有服务商主动接单,平台将自动按照需求类型在服务商库中进行筛选,向老年人和家属推送口碑好、距离近的服务商。如果接到派单的服务商无法提供服务,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将及时联系老年人或家属,人工匹配服务商提供服务,确保老年人的需求得到及时响应。为保证服务质量,信息平台将建立“下单、接单、抢单、派单、转介、服务、评价”一整套工单管理流程。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进展

今年将建100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市常住老年人共有49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比2022年底增加29.7万人,平均每天净增800人。按现有人口结构推算,预计到“十五五”初期(2026年),常住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5%;到“十六五”初期(2031年),这一比例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北京市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养老服务,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按照“政府无偿提供设施、以空间换服务”的思路,聚焦老龄化程度高、高龄和失能失智“老老人”密集区域,加大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全面布局养老服务设施集群。今年本市计划布局建设100个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具备两类、六项功能,即集中养老、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康养娱乐、医养结合等基础功能,以及志愿服务、疾病筛查、心理服务、公益宣传等拓展功能。

据了解,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设置一定数量的集中养老床位,提供普惠养老服务,确保惠及更多老年人的同时,能为运营商提供稳定现金流。社区餐厅为周边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的堂食、送餐服务,同时面向社区其他居民以市场化方式开放,保证助餐点盈亏平衡。通过综合体服务阵地、驿站网点与专业服务商联营,构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驿站+专业服务商”共生发展的养老服务生态圈,实现多元化供给、差异化匹配、可持续运营。

(责编:孙红丽、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