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

从“以医院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 精神疾患亟需创新模式

2016年10月28日15:14 |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小字号

由护理专业领头的多学科社区康复模式能否成为早期干预精神疾病、社区包容精神患者,乃至帮助患者重返社会的主要机制?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大学护理学院2016年10月27日在北京举行了“优质精神护理 健康回归社区” 精神卫生社区康复方案专家研讨会。该项目由强生支持,为该公司今年以来支持中国护理专业发展的多项行动之一。

精神疾病目前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由于首次发病年龄相对较年轻,患者失去学习和工作的机会较大,造成患者及家属承受着极大的疾病负担。现阶段我国的治疗模式主要集中于专科医院隔离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回到家庭后却由于家属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及患者服药依从性低的问题,造成病情反复发作加重疾患,由此导致精神障碍病患者难以回归社会。

理想的精神障碍疾病治疗应采取以患者为中心、基于社区的一体化方式。而我国目前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严重短缺。据国家计生委统计,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平均1.49名/10万人口,而全球中高收入水平国家平均为2.03名/10万人口。这些医疗资源覆盖专业医院治疗需求尚显不足,所以,以患者为中心、基于社区的一体化医疗服务需要多学科资源协作,解决患者所需。

国际上有报告指出,要改变现阶段集中于医院机构化的治疗方式,一方面需要转变治疗地点,精神疾病护理不应该在与社会隔离的机构中进行,而应由社区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一体化医疗服务。另一方面需转变治疗模式,应由精神病医生、护理专家、心理专家、专业理疗师、社工等组成多学科团队,让患者可以在疾病限制下仍能够过上满意、充满希望和回报社会的生活。

以患者为中心的社区精神康复模式成为需求

计生委于2015年发布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中指出,我国未来需积极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社会资源提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据了解,国内部分地区已开始积极尝试精神卫生社区康复服务,上海长宁区的“社区融纳”重型精神疾病服务模式提供了自然、真实的社区康复帮助患者适应社会。北京朝阳区运行的“医院-社区-家庭”无缝衔接模式,则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在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精神障碍患者职业培训和工作能力恢复训练,积极帮助患者重拾社会工作能力。国际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去机构化,通过以患者为中心、基于社区的一体化精神卫生服务改变传统精神障碍治疗模式。

在这些社区精神康复模式中,护理人员在患者心理辅导、信任感建立以及面向大众的疾病知识科普宣教等方面担任着重要角色。由此可见,以患者为中心的社区精神康复模式对改善我国精神卫生治疗现状有着积极的意义。 

(责编:聂丛笑、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