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

2016首都十杰医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牟向东:临床医学要有创新思维

医学科学报  贡晓丽
2016年09月14日08:52 |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小字号

刚刚查完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牟向东心情轻松地与其他医生讨论患者病情。

“对以前无法确诊的肺孢子菌肺炎,治愈率极低的副肿瘤性天胞疮及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疾病,我们科室的诊断和治疗都有所创新提高,极大地改善了患者预后,延长了患者的生命。”牟向东道出了这份自信的由来。参加工作之前,这对于牟向东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现在他能够对各种复杂性肺部疾病的诊断、治疗驾轻就熟。

做个有心人

“从临床工作中能够发现许多新问题,而要寻求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需要做个‘有心人’。”牟向东告诉记者。

牟向东曾遇到一例肺部感染患者。病程伊始,患者仅表现为轻度的发热和气短,胸片基本正常;其后出现双肺弥漫性渗出,并迅速进展为双侧“白肺”。后来该患者辗转多家医院被确诊为肺孢子菌肺炎,即“卡氏肺囊虫肺炎”,但治疗却为时已晚。

肺孢子菌肺炎病情严重,不经及时有效治疗,死亡率几乎为100%,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院却无法确诊此病。

这引起了牟向东的高度关注。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牟向东开始摸索该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先是应用痰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六胺银染色、再开展普通PCR检测,然后是定量PCR检测。

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思考,牟向东终于探索出了该病的早期诊断方法,使得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能够在疾病早期即得到明确诊断,生命及时得到挽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临床上诊断肺隐球菌常需患者进行肺活检等有创检查,不仅给病人造成了较大困难,确诊的时间也较长。牟向东又开始思考,是否可以通过一种简易的方法将这种疾病检测出来。

“我们医院儿科通过检测脑脊液里的荚膜抗原来诊断隐球菌脑膜炎,这种方法的诊断价值很高。”于是牟向东联想到,能否用此方法检测血液中的荚膜抗原来诊断肺隐球菌病。

临床试验的结果令人振奋,荚膜抗原来断肺隐球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几乎达到100%,自此,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对肺隐球菌的诊断价值得到证实。

此外,肺部的多发结节容易和肺转移瘤相混淆,牟向东曾经接诊过一位乳腺癌患者,胸部CT显示双肺胸膜下多发结节影,多家医院诊断为乳腺癌肺转移。牟向东看完她的胸部CT后觉得结节周围模糊不清,伴有晕征,考虑真菌、特别是隐球菌感染的可能,遂让患者抽血化验隐球菌荚膜抗原,结果果然为阳性。患者最终诊断为肺隐球菌病,通过规范治疗恢复良好,避免了有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化疗。

多交朋友多做事

如果临床医学磨练的是技术,援疆经历考验的则是个人能力了。

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石大一附院)挂职副院长期间,牟向东充分调动了该院的医教研工作。

组织石大一附院实习医生参加全国临床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讲课比赛,获得一等奖。“那里的人才很多,以前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牟向东说。

在全院建立了多学科联合病例讨论制度,建立了医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建立了石大一附院中青年学者科技沙龙、新疆兵团呼吸沙龙;主持制定了石大一附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

“医生水平的提高,管理制度的完善,都对病人有很多的帮助。”牟向东说。

最让牟向东惦记的还是临床工作,交流、查房、义诊,牟向东在新疆一年半的时间内定下目标——查房100次,讲课100场,踏遍新疆土地的牟向东早已完成了“双百计划”,也为自己的历练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救死扶伤,并能够推动医学有所进展,是让我们医生最高兴的事情。”牟向东说。

医生档案

牟向东,男,39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成员,擅长诊治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如NEJM、CMJ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国内首次报道PVOD、IUPF、MTPA等多种疾病;多次获得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奖,获北大医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第一名和全国病例演讲比赛第一名。并且在抗击非典、援疆等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责编:盛月、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