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转清脆的鸟鸣、轻柔温和的风声,甚至是妈妈吟唱的催眠曲,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美妙的音律,而有些孩子却活在沉默的世界。
耳聋一直是个大问题。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数据显示,听力障碍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出生缺陷疾病。
据估算,我国每年将新增约3.5万例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
北京善方医院儿科门诊主任徐舒芃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失去听力不光会因聋致哑,还会由于缺少语言交流等对大脑的刺激,进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速度、逻辑思维的能力以及运动能力方面的发展。
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可能会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长期的压力和负担。
受访专家:北京善方医院儿科门诊主任 徐舒芃
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擅长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在儿童保健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论文发表于《航空医学杂志》
听力筛查,越早越好
这些听不见的孩子,还能看见自己的未来吗?专家认为,一般来说,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是尽早发现听力问题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的新生儿,会都建议采用耳声发射等技术进行出生听力筛查。如果出现问题则需要在42天之后复查,仍存在问题的孩子则应去更专业的机构详细检查和诊断。
如果确诊为听力障碍时,就要进行听力早期干预。一般认为,如果在1岁之内将听力问题纠正,孩子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
通过出生筛查,并不等于拿到了“听力障碍”的赦免令。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有听力障碍家族史儿童等,仍有可能出现听力障碍,应在3岁内每年至少到专业听力诊疗机构随访1次。
送孩子一张基因筛查护身符
孩子不健康是所有家长的心头痛,守护孩子的听力,我们能做得有很多。
目前研究认为,耳聋与遗传因素(基因)息息相关。很多家庭没有听障史的年轻父母由于各自携带着同一致聋基因的相同突变(隐性),在生育孩子时,孩子就有25%的可能出现耳聋。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带孩子进行儿童耳聋基因筛查。
这项技术除了可以辅助诊断已经表达耳聋基因的儿童(一出生就出现听力缺陷),还可以筛查出耳聋基因的携带者。
临床上曾出现过多例“一针治疗,一世无声”的痛心事件,这种因药致聋的情况,其实也与耳聋基因有关。
徐舒芃认为,该基因的携带者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等)非常敏感,一片或一针即可能造成致聋或听力损伤;还有些食品中也会添加一定量的抗菌药,虽然处于合理范围,对正常人无害,但对耳聋基因携带者来说,仍然有致聋或致听力下降的风险。
孩子身上绑着致聋基因的炸弹,家长却浑然不知,最终一针救命药变成了夺走孩子听力的恶魔。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是送给孩子的一张护身符。
潜伏在孩子身边的听力杀手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噪音污染、机械性损伤等都是潜在的听力杀手。尤其对于更大一点的孩子而言,他们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却会被这些外在因素影响听觉健康。
耳朵具有代偿能力,即一只耳朵损伤,另一只耳朵可代偿性地弥补其部分功能;有些神经性耳聋,并不是什么都听不见,而是对特定分贝的声音失聪。因此,很多情况下容易被忽视。
听神经比较脆弱,如果在急性期损伤时,马上去医院是可以纠正的。但如果拖到一个星期以上,则是不可逆的,会造成永久的听力损伤。
因此,徐舒芃强调,3岁以上的儿童也不能对听觉健康掉以轻心,每年进行听力筛查仍十分必要。这样能尽早发现问题,从而最大程度保护和挽救听力。家长对儿童的耳部突然出现的不适,耳鸣,有异常的声音等也一定要引起重视,尽早就医、对症治疗。
守护孩子的听力,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徐舒芃送上了3点建议:
少用耳机。儿童使用耳机每次最多40分钟;音量要适中,一般为60分贝以下较为合适;不要超过总音量的60%;
远离脏水。禁止孩子去不清洁的水中游泳,游泳前可佩戴大小、软硬合适的耳塞,保护耳道;
尽量少掏耳朵。适量耳屎对耳朵有保护作用,但若出现耵聍栓塞,影响听力或引发感染时,应及早就诊。▲(生命时报记者 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