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红海,蓝海?社会办医创新发展的思考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 邢远翔

2016年07月04日08:17    来源: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手机看新闻

由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举办的“第三届医疗健康与社会办医创新发展论坛”,前不久在上 海举行。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来自各地的医院管理专家,分别就医疗机 构评价和非公立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以及我国健康产业和社会办医发展新趋势等热门话题进 行了交流。记者择其亮点,以飨读者。

再议看病贵看病难——

去年我国就医人次全球第一,个人卫生支出比为近20年来最低水平

医改很大的成就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面貌焕然一新,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数据表明,全国有1400家三级医院、3700家县级医院的17万城市医务人员,通过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到乡镇、基层工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去年我国就医人次全球第一,达77亿,基本上每个人大概看了5次病,80%的居民在15分钟以内就可以到达最近的医疗点,所以只要不到大医院找名专家看病基本是不难的。

就看病贵而言,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费用的比例持续下降,目前是29.7%,也是近20年来最低的水平。参保人数超过13亿,城乡居民医保政府每年的参保标准,由改革前2008年的80元增加到现在的420元,增长了5倍多。大病保险制度去年年底在全国实施,所有参加了基本医保的自动形成大病保险,支付比例不低于50%,据统计去年有400万人收益。以上说明供给能够基本满足群众需求。

未来5年的医改方向——

更加突出四性,注重补短板兜底线 坚持目标和问题双导向

“十三五”时期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目标节点是2020年。未来5年的改革应当是新医改以来制度建设的拓展和深化,是与时俱进不是另起炉灶。为此,“十三五”时期医改应在保持连续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前瞻性、创新性、系统性、整体性。要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目标和问题双导向,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与会专家强调,“十三五”不仅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还应注意补短板、兜底线。如现在社会普遍反映的儿科、妇产科体系的建设问题,农村、中西部地区的问题,要补短板。还有一些大病看不起的问题,要注重精准扶贫,避免冲击社会底线的现象发生。此外,要全面推进供方和需方改革。随着多层次、多样的需求,如何促进高端非基本医疗的进展,合理划分政府、社会的责任,培育健康生活方式,也要研究。

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政策利好——

既要修好高速公路又要制定好交通规则

2016年4月医改重点任务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对健康服务业和社会办医不乏有很多政策。其中有一个比较实的措施是,试点放开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还要促进医养结合,积极推动发展医疗旅游,这对非社会办医疗机构是一个参与的重大契机。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指出,我国从2013年到2015年连续三年多次出台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但是社会办医的态势没有形成,所以利好的消息是,非基本医疗将取消行政审批,加强监管。

对于大家比较关心的健康服务业发展,下一步也要更加注重转职能、增合力,继续完善健康业服务体系。当前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基因组学、生物芯片等技术创新,使健康领域新模式层出不穷。促进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大力度,对新业态多容忍多引导,完善产业政策,营造好环境把市场主体激发出来;二是提高管制水平。总之,既要修好高速公路又要制定好的交通规则,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的新格局。

在落实社会办医责任方面,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盈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另一方面要引导非公立机构向高水平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在儿科、妇产科等薄弱环节错位发展。同时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依法开设私人诊所,引导、规范医师在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医疗机构流动,重点鼓励医师往下走,纵向流动。

对于社会特别关注的公立医院改制和公私合作问题,与会者提出,对社会力量单独举办医疗机构要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要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特别是对政府举办的传染病院、精神病院、妇产医院等面临特殊弱势人群提供的专业公共医疗卫生机构,不应当改制。二要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加强对医院品牌、信誉、人才、专家、技术、管理、信息、数据等科学评估。从资本的市场看,我国的医院投资有很大的泡沫,国内很多医疗机构的估值远远超过国外医疗机构,与医院实际经营的状况不相符。

临床试验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尴尬——

数据大不是大数据

我国的临床药物和生物样本非常丰富,这么多诊疗人次、出院人数,在全世界是最大的,但是在临床试验的数据库收录上却很低。2014年全球有16万份临床数据研究项目,中国引用不到3%;美国3.7万出院患者,被引用接近50%,欧盟占30%,说明这些国家在建医疗机构的时候,非常注重数据质量。

我国去年开始筹建国家医疗数据中心,筹建之初确定从100家病案首页获取医疗服务质量、数量、效率的信息。但是我们大型公立医院的病案首页是极其不规范的,比如诊断疝气,到底是左侧腹股沟疝还是什么并未标明。骨科医生在操作一栏写“取钢板”,不知道取的是哪一侧的。这些都是数据质量的问题。数据质量关系到我国医疗、教学、科研的发展,以及作为标准与国际知名的品牌医院同台竞技的能力。我们现在也叫大数据,但觉得应该是数据大。大数据应该是科学、海量、实时的,数据集合在一起供大家分析、挖掘和统计。我们做医院评价,每一个病种无论从平均住院日和费用上最高和最低有很大的差距,要清理、梳理无效供给和过度供给的问题,为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数据支撑。我们很多的临床问题,包括精准医学等,都源于精准的大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可发现我国在医疗安全上存在哪些问题,投资领域也需分析医疗的各种准确信息做出决策。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许晓华、权娟)

行业信息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