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杨迪 孙红丽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22年两会期间,来自卫生健康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带着一年来的积累和思考,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广抗疫经验、推进公立医院建设、加强医学人才培养等话题,积极建言献策。即日起,人民网推出“代表委员谈健康中国”系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受访者供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着眼推动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加快建设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服务。
“符合当前实际,明确重点任务,强调综合改革,令人振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用22个字表达了他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感想。
唐旭东认为,中医药行业医疗服务领域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必须聚焦内涵建设、关注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建立优质高效的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起好步、打下扎实基础。
中医药振兴发展 重点是“抓两头”“顶天立地”
2022年是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关键之年。对此,唐旭东提到,今年任务的重点是“抓两头”“顶天立地”,一是切实推进大型公立中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真正发挥其在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引领、推动作用;二是筑牢基层医疗卫生特别是乡村医疗卫生的网底,促进健康保障小康,为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
唐旭东强调,做好上述工作的关键是要保证国家中医医学中心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一流水平建设,扎实推进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与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建设,抓住即将出台的医疗机构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等建设工作。
实操的着力点是结合新医改政策、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背景下的工作措施与机制,譬如绩效考核、精细化管理、运营分析等,使得重点学科提升建设水平与医院发挥中医特色优势都有着管理数据支撑。
在基层方面,关键是要加大基层特别是乡村中医药实际服务能力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充实我国基层医疗与公共卫生网底。实操的着力点是加快乡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建立乡村医生培养专项基金,增加乡村医师定向招生培养的计划名额,切实解决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乡村医师培养占比太低等问题,推进乡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上的培养、管理、待遇等综合改革,使广大基层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中医药适宜技术与祖国医学养生康复理念的实惠。
完善“西学中”制度 强化人才培养
今年全国两会,唐旭东围绕“西学中”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完善“西学中”制度,特别是加大高层次“西学中”人才培养力度,是新形势下发挥中国医学原创优势,保持我国原创生命科学的国际领先优势的必由之路。
唐旭东提到,从历史的经验与成就来看,“西学中”教育能够让西医临床医师逐步掌握中医思维能力和中医临证能力,利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手段来面对疾病,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整个医学进步。
与此同时,唐旭东亦指出,目前相应的配套措施尚不完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开展“西学中”培训培养的机制仍未建立,“西不接中”“西不学中”的现象普遍存在。接受“西学中”培训后缺乏国家层面的认证认可,导致西医大夫学习中医的积极性不高。从事中西医结合的中青年后备人才由于缺乏更高层次的培养和团队支撑,中西医兼通的领军人才出现断档的趋势明显。
围绕上述问题,唐旭东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实施西医学习中医重大专项,选拔优秀西医师和西医院校毕业生学习中医,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西学中”培训教育体系;二是将“西学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评定、评价纳入人社部国家高级人才工程;三是在“西学中”高层次人才的临床和科研能力培养中,建立一批覆盖重点学科的“西学中”人才工作室;四是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中广泛实施“西学中”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经费、职称评审、执业医师注册方面给予支持。
“代表委员谈健康中国”系列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张国刚:促进健康管理医学学科建设 应对老龄化慢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