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健康中国”

全国政协委员王松灵:吸引优秀人才 造就高水平医师

人民网记者 孙红丽

2022年03月04日17:54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2022年两会期间,来自卫生健康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带着一年来的积累和思考,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广抗疫经验、推进公立医院建设、加强医学人才培养等话题,积极建言献策。即日起,人民网推出“代表委员谈健康中国”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看来,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学习培训,并需要全生命周期的学习,才能成为受社会尊敬的“大夫”。

“只有全社会敬畏生命,统筹协调,齐心合力,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医学里来,把医学长学制精英教育做到位,才有可能高质量实现医学内涵,造就高水平的医师。”今年两会,围绕完善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体系、确保高素质全科医生的来源以及高校附属医院建设等话题,王松灵接受了人民网记者专访。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崔辰光摄

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 提高全科医生占比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医学及其相关科研、教育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然而,目前我国医生的构成比中,全科医生占比仍然较低,高素质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全科医生来源较为缺乏。

“只有按照医学教育规律才能培养高素质医生。”王松灵认为,临床医学人才应该由老百姓的疾病谱来决定,常见病、多发病需要在基层诊疗,复杂疾病才需要由专科医生诊疗。我国目前医生构成比中全科医生占比低,政府应该发挥调控作用,确保全科医生比例超过50%,提高在第一线工作的全科医生素质。这样才能实现分工负责,建立分级诊疗体系。

王松灵介绍,根据国际惯例,比如美国、欧洲、日本的全科医生超过50%,专科医生低于50%,我国全科医生只占9%,缺乏高素质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全科医生来源,需要对医学教育体系做一些调整。

而我国现阶段医学吸引精英人才的情况仍不容乐观。王松灵表示,各地区省级高考状元中选择学医的占比极少,然而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很多都是精英优秀人才从事医学工作。此外,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体系还存在多学制学位并存、培养内涵亟需优化等问题。

在王松灵看来,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般需要10年以上学习培训,并需要全生命周期的学习,才能成为受社会尊敬的“大夫”。

医学如何吸引精英人才?对此,王松灵建议,一是将已经成功实施的“5+3”一体化培养体系作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对合格毕业生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二是将“5+3”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培养主体目标定位为全科医生;三是推进以培养全科医生为目标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体系,不断提高住院医师临床胜任能力;四是改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医学里来,把医学长学制精英教育做到位,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引导全社会来敬畏生命、尊重医生、尊重医学,健康中国就有希望。”王松灵表示。

科学规划高校附属医院数量 防止盲目增设

作为学校临床教学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高校附属医院的建设与管理备受关注。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把附属医院教学、科研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根据人才培养规模、科学研究和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需求,科学规划设置附属医院的数量,防止盲目增设附属医院。

作为北京市各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高校,首都医科大学对院校教育进行了诸多探讨。那么,附属医院在医学人才培养上能够发挥哪些优势和作用?

“附属医院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王松灵认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非常重要,它是医学院校的必然组成部分。临床医生学完两年左右的基础,后面接受临床实践,经过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全在附属医院完成。

王松灵指出,高校跨省、跨地区设立附属医院,甚至医院“一院多挂”,不仅培养起来资源太分散、不方便,也有部分附属医院存在“有名无实”等乱象。

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王松灵认为由于医学教育具有不同于其它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对于高校附属医院设置和建设管理等相关工作还存在简单一刀切的情况。

他举例说,附属医院中,大的有四、五千张病床,小的只有四、五百张病床,相差几倍至十倍之多,因此在核定附属医院的标准上,不宜用附属医院的个数作为核定指标。他建议用附属医院的教育教学资源来作为指标。另外,按照医学人才培养规律,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最理想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医学院校下属直属医院,医院为医学院校的组成机构,由医学院校垂直管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非直属附属医院占比非常高。

对此,他提出三个建议:第一,按照医学人才培养的资源来界定附属医院数量;第二,直属附属医院为主,或者至少要达到直属附属医院一半以上,非直属作为补充;第三,为附属医院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稳定的专项经费支持。

关注口腔颌面再生医学 未来或服务大众

作为口腔医学专家,王松灵长期关注口腔颌面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

王松灵介绍,口腔颌面再生是国际上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起步虽然不早,但是发展比较快,比如牙齿里面有干细胞,将智齿、正畸拔下的牙和乳牙里面的干细胞提炼出来变成一种干细胞新药,这种药可以用来进行组织再生,有一些消炎等功效。国内牙髓干细胞新药这块是个特色,现在已经进到二期临床。希望将来能够成为国际上第一个牙齿干细胞药,在临床上对牙周炎、慢性炎症和免疫方面的疾病进行应用。

王松灵表示,再生医学在国际上非常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一些基于干细胞、组织工程和其他的一些新材料、新的再生技术,有可能应用服务大众。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包括牙周炎等口腔疾病会影响到全身很多病。

王松灵认为,将来的发展,口腔健康自身很重要,同时,通过口腔健康的管理,来预防或是管控一些全身的慢性疾病,有可能是发展方向。

“比如,把牙周炎好好管控了,可能一些心血管疾病就减轻或者没有了,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比如口腔里,对呼吸、细菌经过气道就跑到肺里去了,因此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有可能是一种加重作用。如果口腔健康了,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王松灵说。 

(责编:孙红丽、吕骞)

最新报道

    2022全国两会调查结果出炉

特别策划

    “两会有你 每日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