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人民日报:消除社会办医的尴尬

李红梅

2018年01月08日16: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人民日报:消除社会办医的尴尬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仍以公立为主,必须从体制机制上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拆除隐形门槛,打破“玻璃门”,让社会办医走出困境,为居民提供更充分、更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人人都盼健康度过一生,幼时需“有所育”,老时需“有所养”,病时需“有所医”,整个生命周期离不开医疗、健康服务。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大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回应了人们的迫切需求。但是,仅靠政府一己之力举办公立医疗机构,显然难以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引入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健康服务机构,补齐、补足健康服务业短板,升级供给结构,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仍以公立为主。2016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公立医院床位占78.3%,诊疗人次占医院总数的87.2%。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办医政策松动,民营医院开始在中国出现。然而,经过30多年发展,民营医院数量虽然不断增长,但床位量、诊疗人次、入院人次等服务指标占比始终不到20%,“边缘地位”“技术不行”“质量堪忧”“管理混乱”等印象深植众人脑海中,成为国内民营医院的标签。

  民营医院的尴尬不是一天形成的。

  医疗机构良好运行的关键是专业人才,我国医学专业人才八成以上都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享有社保待遇、职称晋升、学术平台等,难以流动到社会办医疗机构执业。即使多点执业政策已放开,但在人事制度框架没有打破的情况下,医生多点执业仍面临风险分担、利益协调等问题。其次,民营医院运行中面临审批、医保定点纳入、融资、税费等方面的“玻璃门”。第三,行业内“赚快钱”心理长期存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打擦边球”现象很普遍,群众口碑不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人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但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医疗服务供给整体上不充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要,必须从体制机制上着力,以更开放的心态、更果敢的勇气,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以此撬动公立医院改革,促进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动,从而优化医疗供给侧结构,打造一个升级版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政府要将公立、民办机构关系重新定位,分类管理。各地科学合理规划,测算各类服务需求量,确定不同办医主体的结构、分布、数量。推进“放管服”改革,拆除隐形门槛,打破“玻璃门”,对民营机构一视同仁。民营机构本身也应加强管理,制定行业规范、标准,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公立医院应加快改革,给社会办医腾出发展空间。

  社会办医30多年的尴尬局面,不能奢望一朝消除,但也别缩手缩脚、踟蹰不前。对标“健康中国”的发展要求,放眼“大健康”的发展前景,对社会办医的激励、规范政策还应进一步深化、细化,让市场“长袖善舞”,更好地守护百姓健康。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17日 17 版)

分享到:
(责编:许晓华、赵敬菡)

行业信息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