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占比从82.78%下降到42.86%,民营医院则从17.22%上升到57.14%。这是6月16日,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助理马丽平透露的数字。
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数量此消彼长,但诊疗服务量与此不成正比。截至2016年底,全国民营医院1.6万家,占医院总数约56%,但诊疗服务量仅占服务总量的22%。
这两组数据,正是社会办医现状的真实写照——社会办医正步入快速发展期,但与公立医疗机构相比,其服务能力和竞争力仍然较弱。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认为,在现有体制机制下,未来10年,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格局不会变化。但考虑到公立医院难以满足公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国家会越来越重视社会办医疗机构,这为社会办医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的确,鼓励社会办医,近年来政策红利释放不少。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在人才、保险、技术、财税、投融资、土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但民营医院在蓬勃发展中,也不断有各种问题出现:虚假广告欺骗患者,花钱伪造证书、奖杯……对此,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就直言:“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撒手不管。”
加大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正提上议事日程。以北京为例,下一步,社会办医疗机构将纳入全市医院等级评审体系、全行业医疗监督执法和医疗质量监管范围。这意味着,民营医院将与公立医院一样,接受相同标准和内容的监管。
要使社会办医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坚持监管与自律并重。从社会办医疗机构自身来看,规范经营、与消费者建立信任成为其生存与发展之根本。
医者父母心。在医疗行业,塑造公信力、赢得品牌美誉度比其他行业或许更为重要,因为谁都不会拿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来开玩笑。谁能得到患者的信任,谁才能有抢占市场份额的可能。
另外,民营医院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现实难题。泰禾医疗集团总经理潘红指出,尽管民营医院数量很多,但质量上还差得很远,其中人才瓶颈问题就很难解决。“民营医院真正想挖的专家在公立医院要名有名,要钱有钱,我们实在想不出他们跳出体制的动力。”
解决社会办医所面临的人才瓶颈问题,一方面需要有人才自由流动的土壤;另一方面需要有更多人学医,学完医后愿意留在医生队伍里。
而当下在我国面临的现实是:大量优秀人才不将学医作为首选,大量医学院毕业生放弃行医,大量医生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学医。中欧商学院教授蔡江南对此忧心忡忡:“没有医术过硬和一定数量的医生,我们即使盖了再多漂亮的医院大楼、创新生产出再好的药品和器械、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