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虽然不会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但也会使他们的工作、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影响其面容的美观。针灸治疗面瘫有相当长的历史,这种操作简便、见效快、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非常受人们的青睐。
2017年6月1日,安徽省阜阳市铁二处小学的小学生在听取当地国医馆医生讲解针灸穴位知识。(王彪/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面瘫可发病于任何年龄段,其中以20-40岁者居多
面瘫是以口眼㖞邪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中医又称其“口㖞”“卒口僻”“口眼㖞邪”。面瘫可发病于任何年龄段,其中以20-40岁者居多,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面部左右两侧的发病率大体一致。
面瘫多发病于夏季和秋冬,多因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针灸治疗面瘫需经三个阶段
面瘫的病程大约为40天,也就是说从发病到痊愈,大多数病人需要40天左右的时间。治疗再及时,效果再好,也要经过20多天的一个过程。面瘫分为3期,即急性期、停滞期和恢复期。如超过40天还不能完全治愈的,则为后遗症期。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面瘫发病的三个时期特征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急性期
面瘫的急性期是从发病的第一天开始,即发现口眼㖞邪开始算起,共7天时间。
临床表现:口眼㖞邪,患侧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鼻唇沟消失或变浅,不能做皱眉、蹙额的表情,口角歪向健侧。
治则: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取穴翳风、合谷、阳白、地仓、颧髎、颊车。
针刺均取患侧。
(二)停滞期
从发病的第8天开始,至发病的第17天为止,有10天时间。这一时期病人的面部歪斜程度不会再加重,全身症状也会减轻,或者经治疗后消失,但面部口眼㖞邪依然存在。
临床表现:口眼㖞邪,患侧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鼻唇沟消失或变浅,不能做皱眉、蹙额的表情,口角歪向健侧。
治则:祛邪通络。
取穴:风池、合谷、阳白、四白、上关、迎香、下关、牵正、地仓、颊车、夹承浆。
针刺以上穴位均取患侧。
(三)恢复期
从面瘫后第18天开始进入恢复期,到第40天止,为期23天。有些病人恢复较快,恢复期短;有些病人的恢复期稍微长一点,在15天以上。此时,病人全身症状逐渐消失,面部肌肉功能逐渐恢复。
临床表现:面部瘫痪情况开始好转,患侧额纹逐渐增多、变深,鼻唇沟加深,眼裂变小或完全闭合,但闭不紧,口角歪斜逐渐矫正。
治则:补益气血,活血通络。
取穴:足阳明胃经为主。取穴阳白、四白、颧髎、合谷、地仓、颊车。
针刺全部穴位均取患侧。
针灸治疗面瘫需取穴13个穴位
上文提到的穴位,可能对一般人来说比较陌生,下面我们来逐一科普下,翳风、合谷等这些穴位究竟位于何处。
1.翳风: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方前端凹陷中。
2.合谷:在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3.阳白:在头部,眉上一寸,瞳孔直上。
4.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
5.颧髎:在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凹陷中。
6.颊车: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
7.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8.四白: 在面部,眶下孔处。
9.上关:在面部,颧弓上缘中央凹陷中。
10.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11.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12.牵正:在面部,耳垂前0.5-1寸处的压痛点。
13.夹承浆:在面部,承浆穴左右各旁开1寸。
面瘫治疗期间需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
1.面瘫患者应注意不要用冷水洗脸,避免直接吹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喝酒、洗澡、洗头后机体毛孔张开,应注意避风寒,防止再次感受外邪。另外,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可使正气充盛,外邪无以入侵。
2.面瘫患者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完全闭合,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迟缓,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患病期间宜少看电视、手机,避免长时间开车,减少用眼;外出时佩戴墨镜,避免强光照射,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布保护。
3.患者可对镜子练习瘫痪侧面肌的随意运动,可依次进行举额、皱眉、闭眼、睁眼、耸鼻、微笑、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动作,每日2-3次,每次数分钟直到疲倦。之后配合患侧面部肌肉按摩,每次5-10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4.耳周、面颊区肿痛者可以进行局部热敷以祛风活血,消肿止痛。可以在家自行用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5.患者应少食羊肉、海鲜、辣椒等生、冷、刺激的食物。
6.按时休息,生活规律,情志调畅,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使面瘫尽快恢复。(刘涛)
本文由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科主任常小荣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