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藏在“桶装水”里的秘密 您知道吗
眼下,“桶装水”已成为人们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可以放心地直接饮用。可您知道吗?看似简单的一桶水,其整个生产流程却是异常复杂,饮用水生产流程有十余个关键控制点,比一般食品生产还要多,包括原水、过滤、灌装、清洗消毒水桶等环节,稍一疏忽就会导致微生物超标。需指出的是,“桶装水”一旦装到饮水机上,空气中的细菌就随空气进入密封的水桶内,并且放水的过程中不断补充空气,也会使原本合格的桶装水中微生物开始繁殖,导致水体和饮水机的污染。今天,记者请来石家庄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所专家陈风格,让她给读者讲授盛夏藏在“桶装水”里的N个秘密。
“桶装水”开封后最好一周内喝完
水是生命之源,夏季天热喝水量也增加了不少,那么你知道“桶装水”的保质期是多少天吗?连日来,记者在石家庄街头相继采访了100位市民,结果发现有57位市民表示“不知道”,有25位市民表示“三个月”,其余受访者要么表示“一个月”、要么“五个月”。受访者张宏浦先生坦言:“还真不知道‘桶装水’有保质期。一般情况下,什么时候喝完什么时候算。”张先生的一席话代表了大多数受访者的心声。
那么事实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呢?陈风格说,目前,未开封的“桶装水”国家保质饮用期为三个月,已开封的“桶装水”究竟还能保质多久?目前没有明确规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桶装水”一旦开封,空气就会随之进入,时间一长就会滋生细菌。特别是夏季,细菌滋生得会更快更多。鉴于此,“桶装水”开封后最好在一周内喝完。
饮水机的储水胆和桶装水桶颈易“藏污纳垢”
陈风格说,一般情况下,“桶装水”打开封口后,还会发生二次污染。饮水机上部有通气孔,与空气接触,容易带入细菌、藻类和灰尘。绝大部分饮水机的进气孔目前都没有消毒过滤装置。饮水机因长期暴露在开放式环境中,空气中的细菌难免会进入饮水机内胆,滋生繁衍,并对水造成污染。
饮水机还有两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脏地方:一是储水胆。饮水机储水胆中,一直有近1000毫升左右的水,这些水最容易滋生细菌;二是“桶装水”的桶颈。一些厂家对瓶颈消毒不严格,密封性能不足,甚至使用劣质瓶盖,也会造成桶装水的二次污染。
将饮水机放于阴凉处
不喝水时关闭饮水机加热电源
如何避免污染,做到安全饮用水“桶装水”呢?陈风格给出的建议有以下八点:
要将饮水机放于阴凉处,避免纯净水在日光下暴晒,影响水质。
不喝水时要关闭饮水机加热电源,以免热水槽中的水反复加热。
鉴别水的感官质量,合格的饮用水应该无色、透明、清澈、无异味、无异臭,没有肉眼可见物。颜色发黄、浑浊、有絮状沉淀或杂质、有异味的水产品一定不能饮用。
“桶装水”送上门后,即使是质量较好的桶装饮用水,放置时间太长也易滋生细菌,建议及时送及时喝。需指出的是,“桶装水”一旦打开,应尽量在短期内使用完,通常以一周内用完为宜,否则应加热煮开再饮用。
“桶装水”最好放在避光、通风阴凉的地方,避免在阳光下曝晒。
一定注意保持饮水机清洁,特别是夏季经常喝水,最好进行清洁消毒。因为长期使用,饮水机的储水胆、水道、出水口就会沉积污垢,造成桶装水二次污染。一定要定期清洗饮水机,根据使用环境、水质的情况和使用频率的不同,一般家庭饮水机2到3个月清洗一次。如果是商业用水的话最好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清洗一次。用刚煮沸的开水冲洗一下饮水机的内胆及管道,也能起到一定的消毒和清洁作用。
如果办公室里喜欢养鱼、养花、养盆景之类,也要把饮水机放在远离这些物品的地方。
办公室或家里人数少于3人时,最好选用11升的小包装桶装水。
夏季喝水小知识
正常人每天平均耗水量为2000-2500毫升,每天应补充水分2升以上,包括饮食中的含水量,一般日常建议8杯水。
要主动喝水。不要认为口渴了才需喝水。其实口渴时人体已经缺水。有人认为不渴就不用喝水,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其实,人体内细胞不断进行代谢、排除废物、散发热量都会损失水分,因此保持人体每日水分摄入与排出平衡十分必要。当饮水不足时,身体内缺水程度严重者会引起血循环渗透压增高,若这时水分补充不及时,细胞内液的水则流向组织间液,产生细胞内脱水。要是等到口渴时再喝水,表明体内失水已经严重,因此人们应养成随时主动饮水的习惯。
喝水不要暴饮。暴饮会加重心、肺、胃肠的负担,引发消化不良、胃下垂,甚至心、肺衰竭。尤其是运动过后更需要小口循序渐进地喝水。
不要饮水过量。饮水过多,会增加有关器官负担,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早晨人的血液凝固度比晚上大20倍,早晨锻炼者应多喝水,这样能把血液中可能产生的活化因子加以稀释,并经血液的冲刷作用又可把局部的凝血物冲散,同时也能补充运动和夜晚丢失的水分。
夏天大量出汗后,应适当喝点淡盐水。(记者王凤伟 通讯员范尉尉)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3613/14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