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用药需“量体裁衣”
如何做一个聪明的患者,如何安全用药?他汀安全性之争由来已久。近日,英国两大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和《英国医学杂志》又为他汀的安全性“互掐”起来。不仅是“他汀”,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不同类型降压药可能对用药者精神造成不同的影响。在高血压临床实践中,患者的精神健康未得到足够重视。医生应认识到降压药对患者健康的潜在影响,并考虑降压治疗是否会对患者精神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研究者计划继续评估不同药物对患者精神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他汀安全性之争一直存在。近日,英国两大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和《英国医学杂志》又为他汀的安全性“互掐”起来,《柳叶刀》主编认为医学杂志夸大他汀副作用,致使10%患者停用他汀。那么,患者究竟是继续服用他汀和还是停药呢?
近年来颈动脉超声检查普遍开展,很多患者或健康查体者被发现有颈动脉斑块。今年50多岁的穆女士体检时发现血脂异常,血管超声显示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她好不容易找了3位专家,咨询后却犯了难。3个专家给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有专家表示马上进行他汀治疗;也有专家认为目前不需要,可以生活方式干预,还有专家建议双管齐下。穆女士彻底懵了,到底该听谁的?目前只是体检报告有显示,自己又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要不要吃药呢?而且,穆女士听说降血脂的药一旦吃上就不能停,心里更加打鼓。
临床调脂达标首选“他汀”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随着胆固醇的增加,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持续增加。通过使用他汀类的降脂药物,对于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有非常好的作用,能够显著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资讯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陈伟伟教授也表示,临床调脂达标,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他汀应用取得预期疗效后应继续长期应用,如能耐受应避免停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科主任医师许俊堂教授解释说,他汀不单纯是一个调脂药或者是降胆固醇的药物,更重要的是一个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对于没有斑块的人,他汀可以不让斑块形成,有了斑块的人不让其发展,或者是有了斑块让它稳定,不让它在破裂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也就是说,最终是防止脑梗、心梗的发生,使得我们活得更长,活得更好。”
“血脂异常(高脂血症)不仅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本身也是一种疾病。” 北京安贞医院流行病研究室主任赵冬教授解释说:血脂异常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但由于通常没有临床症状,又被称为“隐形杀手”。
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高润霖表示,血脂异常,主要是高胆固醇血症,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我国冠心病的死亡率还在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血脂异常患病率过高。
没必要过度担忧副作用
10月24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最新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明确规定,调脂达标首选他汀类药物。但有不少人担心使用他汀类调脂药物就停不了,而且会产生副作用。陈伟伟教授认为,这是人们的一种过度担忧。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他汀类药物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降脂药物,他汀药物的临床获益显著大于可能的不良反应。“从临床来看,患者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的获益要比副作用大得多,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他汀类调脂药物总体上是安全的。陈伟伟教授表示,应该正确认识他汀可能的不良反应,需要对患者进行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合理选择他汀,合理选择剂量,并长期坚持,才能使患者获益,最大程度减少他汀的不良反应,得到最大净获益。
高润霖教授不仅同意这一观点,而且还建议,长期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患者定期监测肝功能,一般首次服用6周—3个月后就应检查,如没有异常,即可放心服用。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若胆固醇水平不能达标,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使用。
他汀类降脂药是目前常用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首选药物,降血脂治疗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非常重要,需长期服用,而他汀类药导致的肝酶异常是一过性的,只要合理服用、注意监测副作用,便可及早发现与处理。许俊堂教授坦言,就目前而言,他汀在少数患者中可出现不良反应,但对于大部分人群是安全的。对于存在肝病或他汀敏感的患者,要慎用他汀,严密监测。“对于老年及体弱的患者,尤其是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在合用其他药物时,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良反应,要注意监测,尽量选择相互作用少的他汀,若出现不良反应,及时进行用药上的调整。”
专家一致认为:在启用他汀治疗前应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充分考虑药物代谢相互作用,处方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临床医生在处方他汀进行治疗时,要意识到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并积极采取措施预防。
不仅是“他汀”,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不同类型降压药可能对用药者精神造成不同的影响。在高血压临床实践中,患者的精神健康未得到足够重视。医生应认识到降压药对患者健康的潜在影响,并考虑降压治疗是否会对患者精神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研究者计划继续评估不同药物对患者精神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记者 李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