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医生、没患者、没设备、没待遇、没好药
分级诊疗,先解决基层“五没”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兼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兼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
医联体是很好的方式
由于情况复杂,种种现实问题导致分级诊疗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一方面,每年都会有基层医院的医生被大医院的优势工作平台和待遇吸引,“逆向上流”到大医院,导致基层医院人才流失严重,出现“没医生”的局面;另一方面,很多老百姓抱着“无论什么病都要找最好的医生”的心态,总想追求最好的医疗,导致社区医院里“没患者”,总是冷冷清清。
目前,无论从法律层面,还是行政手段方面,对基层医院都不是十分有利。就拿医保来说,如果在大医院看一个小病和在社区医院看的成本差不多,老百姓当然会把钱花在大医院。
我们对基层医院提出了与大医院同质化、标准化、均质化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很难在短时期内实现,只能尽量缩小基层医院和大医院之间的差别。这需要由政府主导,通过种种政策的调整来推动。
我个人认为“医联体”这个方案就很好。其实,这种方式在教育上早已实施,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名校与普通学校相结合,名校优质的教师资源就会输送到普通学校,从而切实提高普通学校的教育水平。比如北大医疗集团可以把他们的医疗力量分散下去,提高小医院医生的医疗水平。在政策手段上,应相应提高基层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与大医院拉开差距,用经济手段引导大家先来基层医院。
此外,政府手段也要和民间手段有效结合,可通过互联网医疗促进分级转诊。比如,北京协和医院一名医生有兴趣和互联网医疗合作,他就可以与某县医院保持长期联系,有复杂病情时通过网络形式会诊,需要转诊时提供转诊。这些方法可以齐头并进,通过多种手段来分流患者,只要对收费标准、合法性等问题进行规范和指导就可以了。▲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
部分放开基层医疗
如今,全国各地的三级公立医院里,都存在或多或少占用医院资源的人。比如,门诊输液患者中,很多只是简单挂点盐水;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有些病人一住三五年……如能让这些病人回到社区基层医疗,不仅可以减少大型公立医院的负担,还能促进社区基层医疗的发展。
区分医保报销比例。国家应明确规定大型公立医院该收治的病人、病种,并设置不同的医保报销比例,用经济调节手段把病人留在基层。
医联体切实发挥作用。如果医联体能够做好,有利于将过分占用大型医院资源的普通慢性病患者分流到基层,且有助基层医生的培养。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国外全科医生和大型公立医院医生没有太大学历差别,都是博士、硕士毕业,还要在大型公立医院培训几年。
基层医生多劳多得。目前大多数基层医生都是拿死工资,病人看的多与少和收入没有多大联系。其实,基层医疗需要一个好的绩效考核机制,体现多劳多得,提高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国家放开基层医疗。基层医疗的“五没”问题,根源在于基层医疗没有放开。希望国家能部分放开基层医疗的管理,允许大型公立医院的医生以自由执业的身份去做社区医疗,这种与国外接轨的做法势必促进基层医疗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
提高待遇是根本
基层医院没医生、没患者、没设备、没药、没钱,这其中我认为最主要是从根本上进行薪酬制度改革。人才留住了,其他问题迎刃而解。就以北京朝阳区垡头卫生服务中心为例,那里的医生生存艰难,一个硕士毕业的社区医生,工作十几年,每个月也就3000多元,还要养孩子、租房子。如果是干别的行业,一个月可能要挣两三万。在香港,有些基层医院的医生比大医院医生挣得还多,他们自然会踏踏实实留在基层。
提高基层医生的地位和待遇,关键在于多措并举。一方面,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医事服务价格,建立有序、规范的调动和录用程序,同时出台鼓励和倾斜政策,既鼓励医疗人才“下沉”,又要堵住“人才逆流”;另一方面,鼓励医生流动起来,让符合要求的社区医生注册成为家庭医生,允许他们多点执业,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发挥作用,既可自己独立开诊所,也可在社区医院执业,为辖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此外,基层医疗卫生应该在收费项目上更灵活和主动,允许各类合法收入,比如参加商业保险的受保人健康管理,比如自由执业中的各类基础健康管理收费等。
社区医院药品不全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如,有些药品在三级医院能报销,在社区医院却不能报,这会导致很多患者不得不流向大医院。比如,治疗骨关节炎的常用药玻璃酸钠,社区医院就没有。▲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
中西部基层
太缺好医生
推进分级诊疗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基层卫生人才匮乏,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015年,农工党中央医药卫生工作卫生委员会的“基层卫生人才匮乏”调研课题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从业人员编制,是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来自吉林、陕西的材料显示,编制问题致使很多基层人员无法享有财政工资补偿政策。然而,新医改赋予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乡镇卫生院不得不自筹资金,聘用临时人员开展日常工作,加重了乡镇卫生院的负担。
2.编制与财政拨款不同步,使基层卫生从业人员无法享受相关待遇。云南调查数据显示,由于乡镇级医疗单位受到财政能力限制,各地普遍存在“有编制而不能招”的问题。县级为减轻财政负担,人员只退不进,而乡镇卫生院没有用人自主权。编制与财政拨款不同步,导致具备人员编制的基层卫生人员无法享受相应的待遇。
3.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乡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落后。河南省的调研发现,受执业环境、生活待遇、后续发展等因素影响,符合资质的人不愿来,来了也留不住,导致越是基层人员越短缺。
4.基层卫生从业人员培训、晋升遇到困难。山西、云南、河南的调研数据均显示,目前,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存在很大缺陷,比如中西部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设置全科医学系;基层医疗单位的定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全科医学生的学位授予和行业认知度存在瑕疵等。
针对上述问题,可从四个方面改善。
首先,相关部门在基层卫生人员编制、财政保障计划方面,要制定中西部优先的人才输送机制,并保障卫生费用的及时划拨和监督使用,有效引导应届医学院校毕业生、县级医院高年资医生以及乡镇村医的合理流动。
其次,试行“县召乡用”、“基层派出”机制等人事制度改革。调研发现,一些地区实施“县招乡用”机制有效解决了乡村医生没有相应待遇、职称晋升障碍等后顾之忧。
再次,提高基层医疗单位人才待遇刻不容缓。财政、人社等部门要根据乡镇卫生院人员的执业资质、工作类别、艰苦程度等,建立乡镇卫生院岗位津贴制度。相关职能部门还要加快制定乡镇卫生院人员子女入学、住房照顾的政策。
最后,建议教育部在中西部医学院校优先设立全科医学系,逐步试行“全科医学系定向免费生”制度,并考虑从生活、经济等方面调控,以保证人才输送。▲(本版文章由本报赴两会特派记者李洋、李迪采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