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2016专题策划>>“援非医生”郭璐萍:平凡医者 默写大爱

江西援非医生身患癌症:非洲还有很多人等着我去救

2016年04月27日13:14 | 来源:经济日报
小字号

四月的南昌,春雨绵绵。在南昌市第三医院乳腺二科病房里,正在接受治疗的新余市妇幼保健院医生郭璐萍端坐在病床上。虽然心爱的长发已经因化疗而剪去,但微笑始终挂在她的脸上。此时,穿着病号服,戴着帽子的她,正认真地跟随医生做着术后复健训练。

“郭医生,你好。祝你早日康复。”4月20日下午3时,南昌第三医院九病区18床病房内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江西省即将赴突尼斯和乍得进行医疗援助的队员们。队员们手捧鲜花,将手中的信封递给郭璐萍。郭璐萍拆开信封,看到一首题为《援外天使》的诗和两张签满名字的信纸,不由得湿了眼眶。

抢救婴儿她只用了三分钟

2014年3月,第21批援突尼斯医疗队选拔组建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正在新余市妇幼保健院工作的郭璐萍听说这个消息后,立刻主动请缨,强烈要求参加援外医疗队,实现自己出国援外的梦想。

那么艰苦的地方,为什么还要去?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然而,郭璐萍却说:“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国心,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我也想去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

江西省卫计委考核组在新余考核时,她担心考核不能通过,就把自己的技术实力、获得荣誉、对援外医疗工作的向往,以及家庭对其援外想法的支持特别认真地向考核组作了报告,希望组织能答应她的请求。在别人看来这么“傻”的举动,成就了她出国援外的梦想。为了适应国外的环境,郭璐萍在出国前接受江西省卫计委组织的综合素质培训期间,十分刻苦地学习法语,最终成为队伍中法语说得最好的一位。

2014年11月29日,江西省新余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郭璐萍和中国第21批援外医疗队11名新队友,抵达北非国家突尼斯西迪大区,开始进行医疗援助。

起初,这个身材不高、体型纤弱的中国医生没有受到多少重视,而她门诊、B超、手术等工作一肩挑起。一天下来,她做完了20个B超,上了7台手术,成功抢救两对高危妇婴。当地医护人员伸起了大拇指,说:“这个中国医生真了不起。”

2015年3月16日凌晨4时,一名孕妇突然频繁宫缩,宫缩时胎心音仅为每分钟80次。凭着自己近二十年的妇产科临床经验,郭璐萍迅速准确地判断这是典型的“急性胎儿窘迫症”,若不及时治疗,随时都可能胎死腹中。情急之下,郭璐萍果断决定为孕妇做局部麻醉,并争分夺秒地展开手术。从孕妇进手术室算起,她只用时短短3分钟,就成功取出胎儿。此时宫内只有几十毫升羊水,胎儿已被脐带紧紧捆绕了3圈。这次抢救的成功,打破了类似情形下抢救零成功的纪录,令当地医院的医务人员刮目相看。

医院妇产科人手紧缺,只有一名突尼斯男医生和两名中国医生,而病人较多。郭璐萍每天的手术少则四五台,多则十几台,有时更连续四天奋战在手术室。江西省援助突尼斯43年,当地人民对中国援外医疗队非常敬重,常常夸赞说:“你们是上帝派来的医生”。

突尼斯临近撒哈拉沙漠,常年高温酷热,蚊虫肆虐,缺医少药,“热天也要穿长袖长裤,那边没有猪肉吃,蔬菜的品种也少,因此中国医疗队也带了一些蔬菜品种去种。我们就是冲着吃苦去的,我们不怕!”郭璐萍笑着说。

身患癌症却惦记“非洲还有很多人等着我去救”

早在援非之前,郭璐萍就曾感到胸部不适。对此,她并没有过多在意。在培训期间她坚持服药,认为自己能很快就能好起来,内心惦记的是去帮助那些非洲病人。

然而,高强度的工作透支了她的身体。去年7月,郭璐萍左胸肿痛,发现轻微肿块。丈夫刘君打电话要求她请假回国检查。可郭璐萍却说:“现在病人多,医院离不开我。”就这样,她在突尼斯带病工作了5个月。

今年1月25日,郭璐萍从突尼斯回国探亲。在南昌市第三医院做了乳腺检查,被诊断为乳腺癌中晚期。揪心的病情并未让郭璐萍乱了心神,她心中念念不忘的,却是什么时候能重返突尼斯。

南昌市第三医院的医生们很快给郭路萍进行了手术。术后数天,要在郭璐萍的体内安装一个输液港。主治医生王忆丽提供了两种安装方案:一种是装在右手臂上,医保全报销,要到医院接受输液,但右手活动起来不方便;另一种是装在胸口上,病人可自行输液,费用得自己埋单,而且输液时病人会很痛。

郭璐萍毅然选择了后者。“我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躺在这里治病,突尼斯那边的病人都在等着我回去给他们治病呐。”她内心只想重返突尼斯,而握手术刀的右手不能“废”。

术后第7天拆线。郭璐萍着急地恳求医生:“你能不能让我把化疗带到突尼斯去做?要不,我半年之后再回南昌做?”

同为医生,王忆丽十分感慨:“自己的病还没治好,心里却总惦记返回工作岗位,帮别人治病。这样的病人从来没有见过。”

“她太想重返突尼斯了,连返程的机票都已订好,还让我买了好些雨伞、清凉油、袜子等礼物,准备送给那里的同事和患者朋友。”丈夫刘君心疼地说。

面对厄运,郭璐萍对自己的生死看得很淡,她只盼望着能够早日回到突尼斯,回到那些需要她的病人身边。

医院的柜子里,有一双郭璐萍至今也舍不得扔掉的鞋子,这是从非洲带回来的,鞋底已经磨断了。作为郭璐萍的护理护士之一,张梅告诉记者,在生活中,“郭璐萍不太讲究,甚至太不讲究。几个月来,她总是穿着那两身衣服,可之前她却老是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去资助别人。”

在医院病区里,郭璐萍属于病情偏重的病人,但是无论是面对医生、家人还是来探望她的人们,她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张梅说,头一次见到像她这样乐观的病人。

因为感动,护士张梅专门为郭璐萍写了一本名为《记一位同仁郭璐萍》的工作日志,在日志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想起她,我的脑海里总会闪现“白求恩”这位国际战士。她就是这样一位将生命置之度外,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热血青年。”

大爱无疆诠释大国医生美德

新余市妇幼保健院是郭璐萍援非之前工作的地方,在那里,郭璐萍共获得过2次“服务之星”。办公室墙壁上挂满了病人送来的锦旗,其中送给郭璐萍的有15面。

患者廖燕冰至今记忆犹新,2007年11月8日上午,她的预产期已过一个星期,孩子还迟迟“不愿”出世。心里十分着急的她,赶到新余市妇保院。此时,郭璐萍已做完当天的第三台手术,在帮助廖燕冰完成分娩后,她亲自把产妇推回病房,然后把孩子抱去洗澡。住院期间,郭璐萍每天都来看望廖燕冰,询问喂奶情况。廖燕冰出院时,郭璐萍又下楼将她送上出租车。出院后,郭璐萍经常电话回访,每次都要叮嘱再三,孩子出生后体质较弱,廖燕冰几乎每月都要带着孩子来医院看病,顺带看望郭璐萍。

廖燕冰告诉记者,自己是从别人口中听到郭医生得了乳腺癌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不可能”,难过地吃不下饭,她打电话给郭医生,郭璐萍反而乐观地劝廖说“这没有什么,你不要担心我,一切都会过去的。我希望等我病好了还能去帮助更多的患者”。说到这里,廖燕冰哽咽了。

“说话轻声细语,善于和患者沟通,找她看病的人多,而且都喜欢她。”同事们都这样评价她。在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当下,郭璐萍从业期间没有与患者有过任何医疗纠纷,没有发生过一次医疗事故。

在新余市妇幼保健院,记者也见到了其他一些参与过援外医疗事业的“战士”们。

“最苦的是相思之苦,两年都不能探亲”,已经60岁的严淑云是江西省2002年至2004年第十五批援突尼斯医疗队的队员,她告诉记者,“那边生活比较艰苦,气候炎热,因为靠近海边和沙漠,淡水资源珍贵,喝的水往往是带咸味的,买不到肉和淡水鱼,饮食比较单一。因为患者多,往往很辛苦,夜班往往只能睡一两个小时。”

在她们眼中,援外事业是外交事业的一小部分。

1991年7月到1993年7月参与了援助乍得医疗队的医生张先琴回忆说;“真的很辛苦,乍得中央医院条件很差,居民信仰伊斯兰教,那里很穷,战争也不停。非常危险。”她曾获得乍得总统亲自签发的“骑士奖章”,这是专门颁发给对乍得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的奖章。

郭璐萍告诉记者:“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学习了援外医疗队精神后,会把它当做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的行为。在国外和国内工作的环境不一样,在国外,一人的言行不仅代表自己,更是代表援外医疗队,代表国家的形象。”

“春雨润物细无声”,郭璐萍只是我国千千万万援外医生中的一个缩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执着地坚守,用自己的双手迎接新生的希望,用高超的技艺帮助世界各地的患者与病魔作斗争,用大爱无疆架起一座座友谊的桥梁。(李丹丹)

(责编:聂丛笑、权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