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级”寒潮来袭,谁会中招?

广州下雪的传说居然成真,这两日广州迎来“霸王级”寒潮,天气骤冷,急剧降温也让医院就诊患者随之增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德雄称,这两天来,医院急诊患者中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比平常增多20%,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疾病因为寒潮来临进入高发期。他称就在1月20日晚上就有三例因为脑出血而紧急送到医院的老年患者。
哪些疾病容易受寒潮影响?医生又有怎样的预防意见呢?
NO1:心血管疾病
受寒潮影响,突发的不良的心脑血管事件增多,广医三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晞明称,心血管内科门诊和住院病人较平日有所增长,目前医院住院部病床已满。他介绍,寒潮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主要是脑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的主要原因在于血压控制不良,而天冷容易造成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加,体内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加,从而导致血压难以控制,诱发脑出血。同样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也会导致动脉斑块破裂,堵塞冠状动脉,从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陈主任特别提到,脑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有共同的先兆,就是头痛、胸闷,如果老人日常出现这两种情况,应尽早就医。
[专家建议]
陈主任建议预防寒潮天气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尤其是老年患者要注意四点:一是坚持服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要注意坚持服药;二是注意保暖;三是清淡饮食;四是多喝水,他建议高血压患者在空调或取暖环境下多喝水,防止体液流失引起的血液黏度过高,引发心肌梗死。
NO2:呼吸系统疾病
广医三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林敏昨天在门诊遇到这样一位患者:年纪50岁上下的周姨,患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病史多年,近日来因天气寒冷患者觉得鼻塞、喷嚏加重,鼻咽部干燥不适,鼻涕难以擤出。接着出现咳嗽加重、有痰,量多,难以咯出,伴喘息。而夜间更加明显,同时伴胸闷、双下肢水肿,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林医生认为周姨属于典型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林敏介绍,寒潮来袭,呼吸系统疾病高发,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受寒潮影响易发作。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出现咳嗽、咯痰、气促症状明显加重,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可出现双下肢水肿;支气管哮喘患者出现咳嗽、喘息、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出现痰量增多,黄脓痰,痰难咯出,甚至出现咯血;部分呼吸道疾病患者出现发热等症。
寒潮为什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发作?林医生介绍,人在寒冷环境,呼吸道粘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减慢,气管排出细菌的功能减弱。寒潮所致的暴冷气候空气的温度显著降低,气温寒冷、干燥,呼吸道粘膜变得干燥,容易发生细小的破裂;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损伤,多数病菌在气温降低时容易大肆繁殖,且迅速播散,造成细菌及病毒容易在呼吸道生长。而冷空气的刺激,可使气道反应性增高,诱发喘息发作。
[专家建议]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林医生提出了几个健康建议:
1.注意防寒保暖,以避免感冒诱发急性发作;
2.出行应佩戴口罩,防尘保暖;
3.尽量少去市场、影剧院等人群密集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
4.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不能过度,以慢跑、散步、太极拳等舒缓类运动为宜;
5.净化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6.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的摄入;
7.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
8.注意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要勤洗手、勤漱口。
NO3:小儿呼吸道疾病和胃肠功能紊乱
遇上这种霸王级寒潮天气,孩子首当其冲容易生病,广医三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谭小华介绍,这两天受气温骤降的影响,医院儿科门诊病人增加明显。前来就诊的患儿多以呼吸道疾病(如发热、咳嗽、流鼻涕、喘息)和胃肠功能紊乱(腹痛、腹泻、呕吐、排便异常)两类疾病为主。
她提醒家长朋友为预防孩子生病可注意以下三点:防寒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以及适当饮水。
[专家建议]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向义主治医师建议,如果宝宝在疾病早期精神好,吃奶作息如常,没有高烧、呼吸急促、口周发绀等情况,可以在家护理观察。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通风2—3次,每次至少半小时,室内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50-60%为宜。
2.鼓励患儿多饮水,发热时更应多喝水,38.5℃以下给予冷敷,冰枕或温水擦浴,38.5℃以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降温。并及时更换患儿潮湿的内衣。
3.饮食易于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增加微量元素锌或维生素摄入,或用锌制剂和维生素治疗后。这些小儿的免疫力可明显提高,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饭前便后勤洗手,讲究卫生。
4.孩子6个月之前,提倡尽量母乳喂养,并及时添加辅食。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母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免疫细胞、溶菌酶、乳铁蛋白等,有助于增进婴儿抗感染能力。
NO4:糖尿病
糖尿病人在天气骤冷时也要尤为注意预防糖尿病足。广医三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莹介绍,糖尿病人受糖尿病影响容易末梢神经病变,冷热觉下降,也就是对冷热的知觉较差,而在这种情况下,糖尿病人在寒冬取暖容易发生烫伤,引发下肢溃疡,伤口难以愈合,造成糖尿病足。
张莹在临床门诊总能看到糖尿病患者因泡脚或使用电热毯、暖炉等取暖设备,但因对冷热的感知较差,连烫伤了都没有察觉。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薛耀明教授介绍,糖尿病足的诱发因素有皮肤受损、外伤或烫伤、感染等,起病时大多只是很小的伤口,及早处理可使创面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多数患者往往没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因而很多糖尿病足患者面临溃疡扩大、甚至截肢的结局。还有一些因动脉闭塞所引起的伤口,虽进展缓慢,但治疗起来非常棘手,如不及时检查治疗,病变部位会逐渐发黑坏死,“一旦形成的缺血性坏疽,截肢往往难以避免”。
因此她建议,寒潮来临,糖尿病人取暖(如泡脚、用电热毯、暖炉等)要特别注意在家人的看护下进行,避免发生烫伤。
[专家建议]
糖尿病患者应每天检查脚部情况,洗脚时应由正常人试水温,水温应低于37℃;避免赤足行走或赤脚穿鞋;不要用化学物质或膏药去除角化组织;对于干燥的皮肤可以使用润滑油剂或护肤软膏,但不能用在脚趾之间;选择合适的鞋袜,每日换袜子;一旦出现脚部起水泡、开裂、割破、抓破或疼痛,应告知医务人员。(记者 李劼 通讯员 白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