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

比失眠更可怕的是害怕失眠

2016年01月19日09:15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有句话说“世上最容易最难的事情就是睡觉”,睡觉对于失眠者而言是一件备受困扰之事,有关数据显示,全球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饱受失眠困扰。而我国也有20%-30%的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女性高于男性。情绪性失眠是失眠的一种,它指的由情绪问题所引起的失眠症状,而一些负面情绪会直接导致失眠的发生。

女白领频繁失眠,越想睡越睡不着

晓晓(化名),女,24岁,大学毕业一年多,在一家私企上班。最近几周均频繁出现失眠,心情烦躁,心慌,头疼,记忆力和注意力等下降,不想上班,兴趣丧失等症状,一到晚上睡觉,总是担心自己又睡不着,第二天上班更加难受。

于是晓晓请了假去看了睡眠科医生并服用药物,刚服药时,睡眠有所缓解,但只要一想到又要上班,又会反复出现难受的情绪,到后来,即便是吃药晚上依然睡不着。睡眠不良反过来再次影响她的工作表现,上班变得更加“痛苦”,而这又加剧了夜晚她的失眠,反反复复之下,晓晓很是痛苦。

对失眠的恐惧危害大于失眠

广医三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周伯荣分析晓晓的情况,指出晓晓是典型的“情绪性失眠”,也就是她的失眠是由情绪所引起的。晓晓的情绪主要表现为烦恼、愤怒、害怕失眠、担心失眠带来的后果,以“焦虑”情绪为主要特征,而她的焦虑正是围绕睡眠问题。

周伯荣介绍,临床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失眠患者,他们形容自己患了“睡眠恐惧症”,睡觉的时候一到床上首先担心的就是自己会睡不着,有的总怕半夜醒来难以入睡,越怕就越清醒,越感到紧张。受情绪所影响,失眠越来越厉害,而周医生称,实际上,失眠本身的危害远不如对失眠恐惧与担心所造成的危害大。人们因为对失眠的恐惧与害怕,产生了失眠—恐惧—紧张—失眠加重—恐惧加重—紧张加重—失眠更重的恶性循环。

这些情绪,睡觉时不要有

第一,负面的情绪会造成失眠。正常人想要入睡,只要躺在床上保持安静,心情平静,让大脑和身体逐渐放松下来,人就会慢慢进入睡眠的状态。而人如果情绪失控,持续性地处于这样一些情绪状态,如紧张、担心、害怕、怀疑、愤怒、憎恨、抑郁、焦虑等,整个大脑和身体始终无法放松,大脑就会一直处在一种高速运转的状态,无法进入睡眠状态,有时勉强睡着,也往往睡得很浅,很容易醒来。反过来,不良的睡眠又会催生负面情绪,睡眠不足会影响人体的生物节律,造成内分泌紊乱,进而影响情绪,会出现暴躁、不开心、敏感和抑郁等情绪。

第二,不良心理暗示。最常见的引起失眠的暗示心理就是:害怕心理。周主任介绍,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过程——兴奋和抑制过程。“怕失眠,想入睡”,本身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这一心理暗示本身却会引起脑细胞的兴奋,让抑制的过程无法实现。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会加重失眠。

第三,期待。这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做某事时因担心睡过头误事,所以会出现早醒、睡得浅等情况。如第二天早上要赶火车、飞机,容易早醒;如面临结婚、考试、晋升等大事时,会处于期待兴奋状态,激动的难以入睡。

第四,自责。有些人会因为一次无心的过失,感到内疚自责,睡前总是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总想着如果重新来一遍,自己该如何去做,纠缠在自己编织的故事情节中,久久不能入睡。

第五,冲突和矛盾。一些人由于童年时受到丧失重要亲人、恐吓等创伤刺激事件后感到害怕,因此出现了怕黑而不敢睡觉的情况,虽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好转,但成年后,只要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又会出现失眠的状况。

建议:管理情绪,不要过度看重睡眠

情绪性失眠既然因情绪而起,那么若程度较轻,失眠者可以学会通过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予以改变。

周主任介绍,对于情绪性失眠而言,失眠者首先是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情绪并不等于是简单的压抑自己的情绪,要学会适度的宣泄自己的情绪;其次,不要把睡眠看得非常重要,失眠问题并没有想像那么严重,人应该相信自己的生命力;最后,要培养自己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而对于较严重的情绪性的失眠,则应求助于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疏导,寻找到造成患者失眠的心因性因素,并进行具体解决。(记者 李劼 通讯员 付爱兵 白恬)

(责编:权娟、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