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磨一刀,中国医学院整形医院

一小时,再造一只耳朵

2015年10月08日16:33    来源: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原创稿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  胡雅婷  人民网记者  赵敬菡

编者按:

白大褂、口罩、眼镜、冰冷的金属听诊器和手术刀。医生的形象多少带着冷峻和沉重。你是否知道,这一身白大褂的背后,也有一颗温暖的心,他们也会为治好了患者开心地笑,也会为了逗小患者学动物叫。他们是健康守门人,他们是帮助患者与病魔对抗的战士,他们是送去关照安慰的守护天使。请跟着我们的脚步,走进这些医生的日常工作,让我们了解白大褂背后的故事……

即日起,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联合人民日报社会版、人民电视共同推出《白大褂背后的故事》大型医学人文栏目。本期为主题为:走进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晚上七点半,医生刚吃上盒饭

小铃铛(化名)今年6岁,她想要一只耳朵。

见到小铃铛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医院,这个留着学生头、齐刘海的小姑娘今年六岁,患有小耳畸形,一生下来就没有右耳。

“手术整个过程是三到四个小时,需要全麻。我们会先从她的身体取一到三根肋软骨,然后用软骨和自身皮肤,给她再造一个耳朵。”今年研究生三年级的医学生韩景健向小铃铛的妈妈解释明天的手术。

“那你把我的耳朵打开了,是吧?右边的耳朵到时候会和左边一样吗?”在医院治疗了好几个月的小铃铛和韩景健早已相熟,并不害怕这位穿着白大褂的叔叔,不停地追问着和耳朵有关的问题。

小铃铛的手术是明早第一台,整形七科的主任蒋海越是她的主刀大夫,“小耳畸形在我国发病率达到两千分之一,发病率较高,发病原因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都有关。我们目前采用的是扩张法耳廓再造,这是我国独创的治疗方法。”

蒋医生介绍,扩张法耳廓再造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先给孩子植入一个扩张器,撑开耳后皮肤;第二步再取自体软骨,再造耳廓,然后缝在耳朵应在的位置上;第三部再做最后的修补和完善。“从1989年到现在,26年的时间里,我们共治疗了一万五千多例患者。”每年蒋海越和同事们要给1000多名像小铃铛一样的患者再造耳朵。

“明早八点半进手术室,今天晚上十二点以后就不要喝水吃东西了。”已经是晚上七点半,韩景健最后叮嘱着小铃铛和妈妈。办公室的另一侧,外卖的盒饭刚刚送过来,带着热热的香气,几名年轻医生急忙扒了几口。

妈妈最担心的是手术之后的疼痛,“最怕孩子麻药醒了疼。”她撩起了小铃铛右边的头发,在那里,没有正常的耳朵,只有一个被扩张器撑大的鸡蛋形肉球,而明天这里将有一只崭新的耳朵。

回家女儿都睡了,只能做周末爸爸

明天为小铃铛再造耳朵的地方,就是手术室二层第三手术间。已是晚上八点半,第三手术间刚刚结束一台手术,护士正在做最后的清理。

从二层下来,在楼梯拐角处,还没来得及换下手术服的甘承正拿着手机,和女儿视频。

“今天吃得什么呀?有没有听妈妈的话?”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你这个衣服好奇怪啊!”

甘承是烧伤整形美容治疗中心的主治医师,他刚刚做完一台手术。“今天我还算早的,还能和女儿视频一下。”甘承的女儿今年两岁半,他坦言自己是一个“周末爸爸”,“工作日每天手术都满满的,总是赶不上9点前回家哄女儿睡觉。”

晚下班的不止甘承一个。“我们总共有15个手术间,现在还有好几个正在做手术,估计最晚的得到十一二点。”护士长马红彤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手术单,一张张单子拼接在一起,“拉开看看,怎么也有三米。”

手术单上密密麻麻的医生名单中,麻醉师孙玉蕾的名字就在其中。这个住在南五环的医生,每天上下班往返六十公里。“我都掌握经验啦,每天早上五点多起来,六点多开,路上就不怎么堵,然而七点多到医院,我总是最早的一拨。”孙医生负责明天第三手术间所有的手术麻醉,“估计下班早不了,四五台手术排着呢,吃了午饭就得接着上。这样晚高峰就错过了,不堵在路上,也好。”

“暑假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因为学生都放假了。还有不少像小铃铛一样的孩子,赶在九月上学前把手术做了,这样好上小学。”蒋海越介绍,平时每个月他们科室做与耳部相关的整形手术大概五六十台,现在一个月得有三百五六十台。

精雕细琢,软骨变成耳朵

第二天一早8点20分,小铃铛被带到了手术等候区。和妈妈挥挥手后,她跟着护士阿姨来到了第三手术室。

8点45分,护士做最后的术前核查。孙玉蕾对小铃铛进行麻醉。小铃铛瞪大了睛,看着孙玉蕾,有点紧张。

“阿姨我可以哭两声吗?”

“你这么勇敢,不会哭的。你马上就可以睡觉啦。”

“那我就真的睡懒觉啦,我会做梦吗”

“会的,你会做个好梦的。睡吧。”孙玉蕾一边轻声安慰,一边盯着生命监护仪上的数据。

9点整,手术正式开始。于晓波医生用手术刀划开小铃铛的右侧胸部,轻巧的切下一块皮肤,找到肋软骨的位置,韩景健在一旁止血并观察伤口。

半个小时后,一根白色的肋软骨被取出,蒋海越医生随后走进了手术室。

于晓波缝合伤口,蒋海越拿起肋软骨,开始了雕刻。

手术室里异常安静,只有生命监护仪发出的滴滴声。白色的肋软骨在蒋海越手里异常听话,锋利的手术刀一点点切割、磨平,再将软骨弯曲、雕刻,用钛丝固定成耳朵的形状。

此时的蒋海越像一个手艺人,静坐一旁,双目紧紧地盯着软骨,不时蹙蹙眉,一点一点,打磨出一只耳朵的轮廓。他下刀极快,行云流水,不带一丝拖沓。

蒋海越已经雕了20多年的耳朵,一开始用冻香皂,后来用猪软骨,还有橡胶等其他类似的材料,日积月累,熟能生巧。在他看来,“手艺”已经成了外科大夫的基本功。

一个小时不到,耳朵雕刻完毕,与真耳大小形状完全一致,小小一片,异常灵巧。于晓波将这只人造耳朵缝合在小铃铛右耳的位置。

十一点四十分,小铃铛被推出了手术室。

“国外为了方便取完整的、较大的软骨,一般推荐9—10岁时手术。在我们国家,很多孩子六岁来做手术,为的就是上小学后和正常孩子一样,不被同学笑话。”在院长祁佐良看来,与普通外科医生相比,整形外科医生不仅要对患者进行生理治疗,还要进行心理治疗。

患者或是想和正常人一样,或是对外貌有更高的追求。“我们满足患者、求美者的生理、心理需求,修复他们的缺陷,让他们获得美丽和自信,算是另一种‘扶伤’吧。”祁佐良说。

(赵雨彤参与采写)

【1】【2】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