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围着病人转:多学科会诊“一站式”解决患者难题【2】

2015年06月19日08:00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原创稿    作者:人民网记者 赵敬菡 人民日报记者 柴秋实 实习生赵雨彤

学无止境

医院里的“跨界思维”

据杨爱明介绍,国内始于90年代的专科分化在带来专科深入发展的好处的同时,也使人们陷入管状思维,外科、内科站在各自的角度思考问题,影像学手段各有千秋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患者就医的盲目性、诊治的偶然性、医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充分展露出来。

而疑难病会诊中心则是推行多学科协作诊疗(MDT),这种模式在国际上也有十余年的历史,在大幅提高诊疗效率、为患者带来切实利益的同时,也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从中受益,推动了医院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对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也大有裨益,提高了医院科研水平。

以胰腺疾病会诊组为例,国际著名医疗机构都率先开展了胰腺疾病的MDT,邀请外科、影像学、内镜超声、肿瘤学、放疗及病理学等学科的专家进行集中会诊。国际上的统计数据显示,胰腺MDT使得18.7%的胰腺癌患者修改了病理分期;约1/4的患者修改了初始治疗方案;既往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平均为10%~18%,MDT后使可切除及可能切除胰腺癌患者获得了更准确的病理分期评估、标准化的手术治疗方案和放化疗方案,5年生存率提高到27%。

这种模式打破了过去以治疗手段分科的旧机制,建立了以病种为单位的新机制。临床和医技多科室共同阅片、集体讨论决策,在大幅提高诊疗效率、为患者带来切实利益的同时,加深了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对其他专科最新进展的了解,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路,培养了全面思维,直接推动了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基本外科副主任张太平教授说,各专科拿出本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来这里交流,集体讨论将这些专科知识完整地串了起来,就像把大家各自手中的拼图拼在一起,就“拼”出疾病的全貌。每个人看到的不再是单个器官,也不是单个疾病,而是整个病人,考虑问题、下结论时就会更加全面周到。

核医学科主任李方教授说,医技科室做检查、出报告,一般根据临床医生在申请单上对病人病情非常简单的描述,这样的诊断报告就往往会似是而非。参加会诊后,知道了临床的需求,就带着问题去做检查,从疾病隐匿的蛛丝马迹中得出肯定的结论。如果最终的诊断结论与报告不一致,会在全科会上逐一认真分析这些病例,使大家明白原来疾病还可以这样表现。

明确定位

大医院只啃“硬骨头”

在整个会诊、治疗过程中,大量的工作都由医生完成,患者只需挂号、提供资料、提出疑问就可以了,避免了在多个科室间辗转求医的艰辛。会诊模式大大降低了疑难病患的就诊难度,节省了时间和费用,提高了诊治效率,而且使患者获得了精准的评估和个体化治疗。从病人找医生,到医生找病人,协和建立的疑难病会诊中心、探索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是对传统专科就诊模式的颠覆性革命。

患者杨磊的姐姐向记者感叹,他们往往并不清楚自己该看哪个科,特别是复杂的病情,就会出现盲目乱求医的情况,花费了大量时间,还延误了治疗。

正是为了让患者避免这种麻烦,特别是疑难病患者少走弯路,更加快捷、准确、便利地得到诊治意见,协和医院才力推了疑难病会诊模式。

“如果只是常见病、多发病,那是没有必要来会诊中心的。甚至都不必到三甲大医院来,这里的确拥有最专业的优秀医生,但他们的精力更应该用在刀刃上,给最需要的医生看病,看那些疑难病、重病、复杂疾病。”门诊部秦薇这样说。

赵玉沛表示,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多科协作发挥综合优势”是北京协和医院最突出的特色。国际趋势和协和医院自身的经验告诉我们,建立疑难病会诊中心,最大限度地整合多学科资源,有效开展跨学科协作诊疗活动,不仅有助于建立某类病种诊疗的金标准,同时会加速我国大型公立医院职责向集中解决疑难重症角色定位的转化,为中国疑难病患者提供高水平诊疗和优质服务,这才是三甲大医院应该啃的“硬骨头”。

【1】【2】【3】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