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富贵病”的代表之一,糖尿病一般多与中老年群体“扯上关系”。殊不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被它“盯上了”,使得我们周遭出现“小糖人”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为何呈现低龄化趋势呢?家长们又该如何为孩子预防和“减糖”呢?
“小胖墩”们挥汗如雨,正在努力甩掉身上多余的脂肪。(张涛/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小糖人”多是吃出来的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儿童糖尿病一般分为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两类。其中,Ⅰ型糖尿病也被称之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原因是胰岛β细胞损伤严重,致使胰岛素分泌不足,这种状况多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一经发现必须终身治疗;Ⅱ型糖尿病则多是由不合理膳食、久坐少锻炼等因素导致。近来常见的“小糖人”大都是Ⅱ型糖尿病患者。
为了追求口感,人们常常用多油多糖的方式烹饪食物,加之小孩子没有自制力,还酷爱喝饮料,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吃成了“小胖墩”。据《扬子晚报》报道,肥胖会导致人体内的血糖浓度增高,脂肪代谢加强,身体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胰岛素。这种状况持续久了会导致胰岛细胞功能紊乱,诱发糖尿病,“小胖墩”也就变成了“小糖人”。
“减糖”有妙招
病从口入,预防糖尿病和“减糖”更要注意饮食问题,同时家长也要鼓励孩子多运动。
1、要会“吃”
俗语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家长和孩子应共同注意日常饮食,多食用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的食物,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多吃玉米、小米、燕麦片和全麦粉等粗粮。
2、要常“动”
别以为减肥只是爱美女士的专利,家长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多带孩子到户外走一走、动一动。万万不可等到孩子变成“小胖墩”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3、要多“看”
虽然儿童糖尿病不易被发现,但只要家长多留意观察,还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据《合肥晚报》报道,当你发现孩子出现口渴、视力不佳、多尿等症状时,就要及时去医院测定血糖,争取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顾玲玉)
本文由首钢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姚震进行科学性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