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得了乳房“炎魔”,千万别轻易切乳

2017年03月29日08:17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得了乳房“炎魔”别轻易切乳

  “她最终选择了乳房切除手术,我真的感觉特别心疼,才30岁的女孩子啊。”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副主任医师刘晓雁教授说的是江西的病人小兰(化名),让她选择切乳的不是女性头号杀手乳腺癌,而是近年来发病率迅速上升、被称为“炎魔”的乳腺炎性疾病——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由于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不多,不少女性被误诊、反复发作折磨得生不如死,甚至选择乳房切除手术,非常可惜。

  十年来发病数暴增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又称乳腺肉芽肿性炎、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等,是一种以乳腺小叶为中心,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疾病1972年才由Kessler首次报道。国外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肉芽肿”约占良性乳腺疾病的1.8%,地中海国家、西班牙裔及亚裔女性更易患此病。国内虽无确切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但近年来临床上患病人数较以往明显增多。

  “肉芽肿”偏爱生育期女性,绝大多数是已婚、经产妇女,多发生在产后数月或数年,少数病例也可见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甚至未婚未育女性也可能患上此病。

  刘晓雁教授介绍,目前“肉芽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医学界认为该病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泌乳异常可能是发病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产后女性患此病还可能与免疫力下降、饮食、熬夜劳累、工作压力、外伤、情绪过激等诱发因素有关。“有的病人前一天晚上跟老公大吵了一架,第二天就发病了,还有的病人吃了一顿海鲜大餐后就发病了。”而未婚女性患“肉芽肿”则可能与服用了一些抗焦虑、抗抑郁的精神类药物,或者是垂体瘤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导致泌乳异常有关。

  “2006年,广东省中医院统计显示该类病人只有十几例,但2016年,收治的病人就超过了600例。”刘晓雁教授指出,医院病人增多也可能跟很多外地病人来穗治疗有关。“不过,我们在全国做过同行调查,在260多个三甲医院的主任、副主任医师中,80%以上认为这个病的发病在增多。”据悉,目前省中医院正计划开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摸清发病情况。

  手术切除不解根本

  “肉芽肿”的临床多表现为短期内出现的疼痛性肿块,多外周起病,进展迅速,可波及乳头乳晕后方,甚则全乳,脓成不畅,坚肿难消,成脓后易侵袭皮肤,形成多发窦道,被喻为“烂苹果”“地道战”等。病情呈间歇性和阶段性,易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可伴见肢体结节性红斑,发热、皮疹等全身症状。在初起肿块时往往与乳腺癌相似,需要鉴别,否则容易误诊误治。

  刘晓雁教授介绍,目前“肉芽肿”的治疗方法,西医普遍采用手术,或联合激素、抗结核药物等药物治疗,但存在向心性肥胖、内分泌代谢异常、肝功能损害、停药反应等不良反应。而且,该病具有一定的复发率,也是西医治疗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单纯通过激素来压制炎症,虽然起效快,但副作用多,且停药容易反弹。长时间服用激素会导致病人体重增加、月经失调、满月脸和痤疮等出现。而通过手术大范围切除肿块,仍不能避免疾病复发的问题。”

  刘晓雁指出,在“全面二孩”时代,对于还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来说,手术切除不仅会影响乳房的外观和哺乳功能,还会给女性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

  事实上,跟乳腺癌不同的是,“肉芽肿”虽然难以忍受,但并不会致命,也有一定的自限性。对于妊娠期病人来说,无法用药物干预时,通过局部对症处理,病程约在一年左右可自愈。“目前对该病存在过度治疗的情况,对于这种良性疾病,不建议用极端的切除手术。”刘晓雁教授表示。

  哺乳期少喝催乳汤

  “乳痈”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中医药治疗在“肉芽肿”的治疗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刘晓雁教授介绍,根据学术带头人、全国名老中医林毅教授的理论与经验,中医内治与外治综合治疗,采用洞式引流、提脓祛腐综合外治法的特色治疗,可以达到痛苦少、病程短、外形破坏小,乳房功能好等优势。而且针对该病易复发的特点,病后的健康管理也非常重要。如单侧乳房发病后,要对对侧乳房的乳汁淤积及早进行干预;给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建立病程管理的信心等等。

  刘晓雁教授提醒,一般乳腺癌的肿块疼痛不明显,但“肉芽肿”的魔性之一在于,它的肿块疼痛明显,并且发展速度很快,7-10天内就会有微肿形成,形成乳房溃破口。“早期治疗只需要通过中药消散,但如果已经成脓,则需要穿刺抽脓,病程较长,因此女性朋友发现乳房肿块疼痛不要拖延,要及早到医院治疗。”

  如何预防“肉芽肿”复发?刘晓雁教授提醒,这些女性要尽量少喝一些催奶的汤水,像猪蹄汤、鱼汤等,这些汤水可能会不利于乳汁的吸收。另外,临床也发现,部分病人体质属于脾胃运化不好的气郁、肝郁型,因此减少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愉快也有利于防治疾病复发。(记者 严慧芳 实习生 刘映彤 通讯员 宋莉萍)

(责编:高黎明、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