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息肉易复发 切完莫忘定期查

息肉切除后应在5~10年内做胃肠道内镜随访,复查中若发现息肉,及时切除以防恶变

2017年03月01日14:20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胃肠息肉易复发 切完莫忘定期查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临床上查出胃肠息肉的病例越来越多,多是消化道的良性病变,所以不少人觉得不用担心:多观察就可以,切不切无所谓吧?

对此,专家提醒说,如果确诊是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建议尽早做胃肠镜下切除治疗。此外,胃肠息肉容易复发,切除术后仍不能掉以轻心,应定期做胃肠镜检查,发现问题及早干预以防恶变。

胃肠息肉超3~5毫米应切除

提起胃肠息肉,很多人都不陌生,兴许身边亲友就有查出来或是已经做了胃肠镜下切除治疗的。听说基本是良性,所以不少人觉得不用担心:切不切无所谓吧?或是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再说?如果没有恶变,不是非切不可吧?或者不必全切?

胃肠息肉切还是不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甲状腺外科主任医师谢晓华认为要结合大小和病因来分析。如果做结肠镜检查,发现3~5毫米以上的息肉,一般建议切除;如果小于3毫米,形态上很难确定,可以先观察。而从病因上分析,像肠道息肉主要分炎症性和腺瘤性息肉。如果是溃疡性结肠炎之类的炎性息肉,一般息肉个数多,切也切不干净,不必全切,而且这类息肉是因炎症反应、黏膜水肿而生,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结肠炎。但如果确诊是腺瘤性息肉,虽然是良性,也仍存在恶变风险,在其未“变坏作恶”之前尽早“斩草除根”切干净,更有利于消除危险。

腺瘤性息肉最常见,癌前潜伏可达5~20年

“绝大多数胃肠道的息肉确实属于消化道的良性病变,但也有一定的恶变倾向。”谢晓华指出,腺瘤是最常见的胃肠道息肉,也是消化道最常见的癌前期病变之一。在发生恶变之前,这类腺瘤性息肉可以在胃肠道中潜伏长达5~20年不等。

据他介绍,腺瘤性息肉按危险程度高低依次分为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等。为什么有些胃肠息肉长期会癌变?其癌变的发生、发展、转移是怎样一个过程?谢晓华解释说,人的胃肠里有很多黏膜,黏膜是由很多腺体组成的。胃肠的黏膜细胞每6天分裂一次,由黏膜细胞的染色体启动,分裂50~60次后自动凋零死亡。黏膜细胞很容易分裂,也很容易受到戴奥辛、异环胺等致癌物分子的影响。致癌物分子可与黏膜细胞发生反应,长期可使得黏膜细胞DNA变异,失去了对细胞分裂的控制,导致细胞开始无限制分裂,细胞数量越来越多,最终发生恶变,形成了癌肿。

谢晓华说,上面提到的致癌物分子,如戴奥辛,主要来源于废弃物焚化炉、炼钢厂、工业的加热、焚烧过程或工厂的废水中等;而异环胺则主要来源于烧烤类食物或者长时间高温加工制成的烟熏肉品等。该如何远离这些致癌物分子,你心中有数了吧?

息肉易复发,建议定期复查

“胃肠息肉切除后,危险性暂时去除了,但仍不能掉以轻心。”谢晓华说,虽然目前对息肉切除后复发时间及复发率暂无统一报道,但有国外报道指出,做过切除治疗后,胃肠息肉的再检出率可高达13%~86%。新检出的息肉部分为残留息肉再次生长的复发息肉外,一些为大肠新生息肉和上一次检查遗漏的息肉。另有研究表明,对于腺瘤来源的大肠癌,息肉切除后定期肠镜随访能降低88%的大肠癌发病率。

“所以,为保持肠道无息肉状态,防止胃肠癌的发生,定期做胃肠镜随访很重要。”他说,根据欧美国家相关指南的建议,息肉切除后应在5~10年内做胃肠道内镜随访,复查中若发现息肉,及时切除治疗以防恶变。

根据危险程度,制定复查时间表

如何制定一个经济有效的胃肠镜复查时间表?谢晓华根据已经查出的息肉及治疗情况将其分成高危组和低危组,不同人群可“对号入座”制定相关的随访计划:

高危组

包括查出多个腺瘤、腺瘤直径大于2厘米,有绒毛状或混合型腺瘤,或是腺瘤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原位癌,甚至是腺瘤已有浸润性癌变者。建议这类人在瘤切除后6个月做胃肠镜检查,如果连续2次复查为阴性,可隔1年再检查1次。

低危组

包括查出单个、有蒂但小于2厘米的管状腺瘤,或者是伴有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患者。建议这类人在腺瘤切除后1年复查胃肠镜,如果连续2次复查为阴性,可每隔3年检查1次。

“如果在复查中发现息肉,再次切除后随访安排可按查出的息肉情况重新确定。”谢晓华提醒说,相当一部分胃肠道癌症是由于息肉恶变引起,在体检或定期胃肠镜复查中对息肉尽量早诊断、早治疗并密切随访,日常则坚持健康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都会有助于减少胃肠道息肉复发、降低恶变的风险。(记者 翁淑贤 通讯员 方宁 张秋霞)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甲状腺外科主任医师谢晓华教授

(责编:靳欣怡(实习生)、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