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食滞”:儿科中医教你怎么破

2017年01月22日10:16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宝宝“食滞”: 儿科中医教你怎么破

又到了一年中吃货们最爱的时候——过春节,在大人们大快朵颐的同时,“小吃货”们的胃口也不能小觑,可他们一旦吃撑了,脾胃更容易受伤。中医指出,小儿积滞如果不及时处理,有可能会演变成厌食甚至疳积,“小馋猫”变成怎么哄都不愿开口吃饭的“小皮包骨”。

孩子过年食滞应怎么处理?孩子不爱吃东西又该怎么办?如何区分厌食症和“疳积”?记者日前专门采访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医儿科主任医师李蔷华。专家还特别推荐了几款暖心健脾养胃的小儿食谱和小儿推拿手法,家长们赶紧收藏备用,让孩子过一个健康快乐的春节。

疑问 孩子不吃饭、脾气暴就是“疳积”?

在不少“老广”的观念里,谁家孩子不爱吃饭、“发烂渣”(脾气臭),很有可能就是“生积”。这里的“生积”,又称“疳积”、“疳证”,从中医学的观点来看,是一种由于小儿的脾胃受损,营养不良,而出现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不振、烦躁不安或饮食异常的症候。

“孩子不爱吃饭就是‘生积’?其实不然。”李蔷华说,“如今,疳证的发病率大大降低,特别是重症明显减少。现在常见的孩子不吃饭案例,多是由于积滞或厌食症导致的。”

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疳证都是由小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引起的,病因多与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先天禀赋不足等有关。其中以喂养不当引起者最为常见。“乳贵有时,食贵有节”。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如果家长缺乏喂养知识,在婴儿期未能按时添加辅食,往往就会导致小儿断乳后不能适应普通饮食。

还有的家长过分担心小儿营养不足,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给小儿过食肥甘厚味的食品(如糖类、煎炸、炒香食物,或者是滥服补品),超过了小儿脾胃消化能力。如果过分溺爱小儿,投其所好,生活无规律,进食不能按时,贪吃零食,养成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致饮食饥饱无度,均可损伤小儿脾胃功能,影响食欲。

支招1 妙用保济口服液 缓解孩子“食滞”

李蔷华指出,每逢佳节,餐桌上少不了大鱼大肉、肥甘厚腻的大菜,不少人都会“热气”或消化不良。“尤其是小孩。节日期间家长忙着走亲访友,对他们饮食的监督和照料肯定会比较疏略,一些平日里不准吃的煎炸热气食品过节期间也被尽收口中,所以特别容易食滞和上火。”

李蔷华指出,春节期间如果孩子吃得过饱、太滞,建议1~3岁的幼儿在成人监护下,可适当吃一些保济口服液,一般每次服用1/3支,每日2~3次,一天的服用量不超过一支,“如果是一般的食滞,服用两日左右即可见效,年纪稍大的孩子可适当加量。如果孩子年纪过小未满1岁,或家长对用量把握不准,可咨询医生的专业意见。”

此外,捏脊疗法也是提升小儿脾胃机能,预防食滞的好方法之一。李蔷华介绍说,捏脊具有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健脾和胃,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亦可作为预防保健之用。“而且操作手法简单,家长稍加学习自己在家里就可以帮孩子做。”

捏脊疗法手法

小儿俯卧。双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做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由下而上连续地沿脊柱向上提捏肌肤,如此反复5次,捏到第三次后,每捏3下,将皮肤提起1次。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高热、心脏病、脊背皮肤感染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2.饭后不宜立即捏脊。

3.小儿治疗后注意背部保暖,治疗后2小时内不适宜洗澡。

支招2 “饥饿是最好的开胃药”?胃以喜为补!

民间常说的“饥饿是最好的开胃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食滞”了饿两顿就好了。对此,李蔷华指出,这种说法并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用饥饿来“开胃”对于轻度的积滞的孩子有一定帮助,但对于厌食、疳证的小儿来说,饥饿过度还会对孩子的脾胃造成进一步损伤。厌食症或疳证非一日而形成,因此对脾胃的调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预防孩子厌食或者疳积的功课不仅要在节日期间,平日里就要注意。

第一,掌握合理的喂养方法,以定时、定量、定质为原则。家长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给予多品种、有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纠正挑食、偏食、饥饱不均、过度食用冷冻坚硬或肥甘厚味食物、正餐前吃过多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鼓励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遇到小儿喜爱的食物,不要让其吃得过量,保持不过饱状态。

第二,对于厌食严重的小儿,必要时按照“胃以喜为补”方法,可投其所好,给予患儿适量所喜爱食品,诱其进食,待食欲增加后,再按正常需要食谱喂养,做到循序渐进。

第三,注意孩子的精神调护。小儿可能因为观看电视节目太多、玩电子游戏以及学习任务繁重等因素,导致过度精神紧张,从而影响食欲和食量。家长要注意小儿情绪的变化,避免在进餐时管教小孩,不要强迫小儿进食,防止进食成为小孩的思想负担。

第四,注意病后调理。小儿患有疾病,尤其是患呕吐、腹泻或肺炎的小儿出现食欲不振时,待病情好转时要及时进行调整饮食,调脾开胃,逐步恢复其脾胃功能。

对于小儿厌食症以及疳证,可内服“运脾开胃”、“健运脾胃”的中药来调理脾胃,以促进小儿营养元素的吸收,配合中医外治疗法进行治疗。目前对厌食症和疳证开展的中医外治疗法有小儿推拿、耳穴贴压、穴位贴敷,以及刺四缝穴疗法等治疗手段。对于厌食症和疳证病情严重者,则应给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厌食症”VS“疳积”食欲亢进也可能是疳证

李蔷华指出,厌食患儿虽然有食欲不振,进食偏少,但形体正常或略偏瘦,精神尚好,而无其他疾病或明显不适症状,一般预后良好。

疳证患儿有食欲不振者,也有食欲亢进或嗜食异物者;疳证患儿常形体明显消瘦,体重比正常同龄儿童平均值低15%以上,常兼有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精神不振等症状。

厌食症在中医学上认为是病在脾胃,一般不影响其他脏腑。疳证也病在脾胃,但随着病情演变,由浅入深、由轻至重的过程,疳证病可累及五脏,出现眼疳、口疳、疳肿胀、骨疳等病症。

李蔷华还提醒,“先天不足的小儿脾胃较弱,往往出生之初就表现为不喜欢吃奶,如果后天又失于小心护理和调养,那么脾胃就更加虚弱,奶量就更难增进,营养缺乏,亦可演化为疳证。”

七大食方

专家提醒,不同的食谱、汤谱适合不同体质的小儿,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先分辨好孩子的体质,判断是否为“气虚”或“阴虚”等,从而对症调理。

一、小儿健脾养胃食谱(个人量)

1.燕窝瘦肉粳米粥

材料:燕窝5g、瘦肉50g、粳米50g。

功效:燕窝具有养肺胃之阴,补中益气的作用,补而不燥,润而不腻。瘦肉性味甘平,健脾益气。与健脾养胃作用的粳米一起熬粥,起到健脾润肺开胃的功效,适用于脾胃阴虚者。

2.淮山粳米粥

材料:淮山药10g、瘦肉50g、粳米50g。

功效:山药性味甘平,具有滋养补益、健脾益气的作用,特别适合食欲不振,易疲倦的脾胃气虚者。与瘦肉、粳米一起熬粥,起到补脾健胃,助消化的作用。常用于脾胃气虚者。

二、小儿适宜汤谱(个人量)

1.山药茯苓鹌鹑汤

功效:山药15g、茯苓10g、鹌鹑1只。

功效:鹌鹑为禽中珍品,其营养价值高于鸡肉,有“动物人参”之称,补中益气,补虚而强体。与具有补脾胃作用的山药、茯苓共为汤。起到健脾和胃的功效。适用于小儿食欲不振、形体消瘦者。外感发热者不宜服用。

2.太子参淮山瘦肉汤

材料:太子参10g、淮山15g、瘦肉100g。

功效:太子参健脾益气生津,补而不滞,是清补的常用品。山药健脾益胃,与具有健脾滋润作用的瘦肉为汤,起到健脾益气的功效。适用于小儿脾虚、胃纳欠佳、形体消瘦者。肠胃湿热者或感冒发热者不适宜服用。

3.茯苓鲈鱼汤

材料:鲈鱼150g、茯苓15g、陈皮2g。

功效:鲈鱼性平味甘,健脾补肝益肾;其营养丰富、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是健脾补虚的珍品。茯苓补脾益胃渗湿。陈皮性温味辛苦,具有理气健脾,和胃的作用。三者合而为汤,起到健脾和中,理气开胃功效。肠胃湿热者、有皮肤病及疮肿者不宜服用。

4.沙参玉竹淮山瘦肉汤

材料:沙参10g、玉竹15g、淮山药15g、瘦肉100g。

功效:沙参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的作用,而玉竹具有滋阴润肺,生津养胃作用,山药具有补脾胃作用。三者与瘦肉合而为汤,起到健脾养阴,清补益胃功效。但脾胃虚寒者或有外感者不适宜服用。

5.独脚金山药牛肚汤

材料:独脚金5g、山药15g、牛肚100g、蜜枣1个。

功效:牛肚即牛胃,别名“牛百叶”,性味甘平,补虚养胃。根据“以脏补脏”的理论,常吃牛肚,可养胃气、增强消化和吸收能力。补虚养胃,且无禁忌。独脚金也叫疳积草,清热消积的作用。 山药健脾益胃。独脚金、山药与牛肚三者为汤,起到补脾健胃,清热除烦功效。适用于小儿形体消瘦、性急易怒者。(记者黎蘅、李津 通讯员易灵敏、周密)

医学指导/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医儿科主任李蔷华

(责编:张瑾琳、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