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积极心理学:用科学方法探索人类的幸福之道

2016年12月27日13:51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人民网北京12月27日电 25日,未来论坛在中国科技馆举办了本年度“理解未来”公益讲座的收官之作,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为大家带来的圣诞专场——《积极心理是伟大的人性:积极心理学的科学原理》。讲座内容丰富有趣,但更有趣的是讲座之后进行的对话环节,不同学科和思维之间的相互碰撞,也让观众们大呼精彩。对话由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鲁白主持,还邀请了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宋森和彭凯平教授一起作为对话嘉宾。

鲁白正在向两位对话嘉宾提出问题(姬志垒 摄)

鲁白和宋森首先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神经生物学对积极心理学的解释。宋森认为,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非常好,与之对比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对于人性的理解是比较负面的,更多的是人的动物性,而到马斯洛的时候才提出了人性中积极的方面。“马斯洛还提出了一个说法,他说满足好像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一旦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人的性格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同时在人格方面也会变得更有爱心等。所以这就是马斯洛通过人的心理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宋森讲道,他觉得马斯洛的那些理论,现在已经能用神经科学方法去验证了。

接下来,鲁白又与彭凯平教授就“人类至上”的观点展开了讨论。鲁白认为,彭凯平在讲座中所说的同理心、道德观、自制力等人类所特有的情感,在其他动物身上也都存在,因此他不太认可“人类至上”这一观点。彭凯平用人类语言系统的例子解释道,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生物的语言系统可以达到像人类的语言系统一样完美、抽象和娴熟。语言的产生使人类的文明开始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各种很有魅力的文化,而人类文化的基因其实也在互相竞争,这样复杂的人类特性,是生物世界找不到的。

关于现代社会的利益驱动问题,两位教授也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彭凯平认为,心理学家把人所有的追求分成目标、目的和意义这三个形态,人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为了达到这三个不同的境界。“意义越高尚的人,他的幸福感越强,而目标越明确的人却未必有幸福感,因为他不知道意义是什么。”彭凯平说,积极心理学特别关注三个感觉和三个能力,分别是意义感、幸福感、召唤感,形象思维能力、设计美感和同理的能力,这六方面可以叫做决胜未来的六大心智能力,也是二十一世界最重要的六大能力。

宋森教授谈幸福跟快乐的关系(姬志垒 摄)

接下来鲁白又请宋森教授跟大家谈了谈幸福与快乐的关系。宋森说,研究发现大脑里有一类神经元,刺激这个神经元时,喂饱的动物还是会拼命吃能让它产生快乐的东西,比如巧克力,因为这里面含有很多糖份和脂肪。社会中肥胖者比较常见,但他们还会忍不住去吃巧克力,是因为大脑里有这么一种神经机制,你一旦感到焦虑的时候就会追求感官的快乐。但感官的快乐并不能根本上解决焦虑,最终也并不能得到幸福,反而会感觉越来越坏。

彭凯平也对这个问题阐述了一些看法,他说,有一个学科领域叫幸福科学,是综合性、跨学科的领域。幸福科学认为,欲望和需要是不一样的,欲望是我们基本生存的需求,需要是你心理的需求。快乐是需要的基本形态,脱离了快乐的幸福是空虚的,像柏拉图式爱情,没有接触和感情,没有人在一起,光有思想是空虚的,光有情趣体验而没有意义也是不完整的。这就是心理学家强调幸福应该是有意义的快乐,但这个意义就很复杂,到现在为止暂时还没有找到神经定位意义在什么地方,也许在大脑前额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还没有决定性的答案。

除了上面这些,三位教授还对与心理学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关于动物情绪的研究实验,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与积极心理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刻且有趣的讨论,使听众们学到了很多与积极心理学有关的知识,也让观众们深深地感受到,科学就是通过这样的争论和实验发展起来的。(实习生姬志垒)

(责编:姬志垒(实习生)、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