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应激反应不是病,如何应对有妙招

2016年12月16日12:00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人民网北京12月16日电 (高黎明)在经历重大自然灾害、恶性突发事件之后,很多人往往会出现一些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其中有种心理障碍叫做急性应激反应。那么急性应激反应到底是什么?如何应对急性应激反应?据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吴瑞华。

什么是急性应激反应?

据吴瑞华副院长介绍,急性应激反应即急性应激障碍(ASD),是指在突然遭受到心理创伤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如果不是特别严重,通常可以自行恢复。这种心理障碍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阶段的个体身上。人们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如亲人病故、婚姻破裂、受到欺辱、遇到自然灾害等)如果处理不好,容易产生这种应激反应,出现疲劳、头疼、呕吐、冲动、厌恶等心身症状,重者产生心理和生理疾病。

酒瘾男子急性应激反应要跳楼,消防人员正在准备救生气垫。(图片来源:李沙娜/齐鲁晚报)

哪些人容易出现急性应激反应?

吴瑞华副院长告诉记者,原则上来说任何人都有可能产生急性应激反应,但实际上,儿童、老人这类群体可能更容易出现。这并不是说老人和孩子不如成年人,而是因为孩子生理、心理未成熟,老人生理、心理已经衰退,因此与成年人相比,他们就显得心理较脆弱,同样也不是说成年人一定不会出现急性应激反应,有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成年人,同样会产生急性应激反应。

如何应对急性应激反应?

吴主任说,根据急性应激反应的不同程度,应对方式也有所不同。面对程度较轻的患者,日常生活中应给予关怀、安慰,尽量减少事件对其身心的影响;如果这种方式不行,就要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倘若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效果不大,就必须进行心理治疗,这就需要借助药物帮助。专家强调,这里的药物治疗只有拥有处方权的医生才能开具相关治疗处方。

如何预防急性应激反应?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阶级民众都会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吴主任介绍了以下的手段来缓解压力:

1.自我调节。首先要了解自己,自己了解自己,通过他人了解自己,主要了解自己的两个方面:自己是属于什么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普遍存在一些什么问题;个人性格如何,人格特点是什么样的,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了解自己才能在面对紧急事件时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避免消极情绪、急性应激反应等。

2.多与他人交往。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向他人倾诉,尤其对能够信得过的家人、朋友进行倾诉是缓解压力不错的选择。如果总不愿向他人倾诉,很多事情自己憋在心里,就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3.承认现实,尊重现实,通过努力局部改变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如总是抱怨周围环境,这就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不可追求完美。因为完美是“水中月,镜中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可以说追求完美是造成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没有人可以做到完美,去追求不存在的东西,会让自己变得疲惫,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

5.想最坏的后果,做最大的努力。生活中一旦出现一些负面事件,就要优先考虑事件所带来的最坏结果,同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补救。可以补救当然最好,如果不能,也要坦然接受。

6.合适的环境中进行感情的宣泄。专家强调,在合适的环境下,可以通过哭泣、大声喊叫等方式发泄心中的负能量。

7.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经常坚持体育锻炼对人有积极的影响,通过运动可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吴瑞华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编:高黎明、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