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科普要闻

亲历心梗 重生有秘诀

2016年02月03日13:37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亲历心梗 重生有秘诀

广州杨先生《心梗重生记》走红,医生话他“救了自己一命”,一起来听听他逃生的宝贵感悟吧——

69岁的杨先生近日刚学会玩微信,首发文《心梗重生记》即告走红。“千万别忍、别拖,否则耽误抢救,恶果不可挽回!”杨先生告诉广州日报记者,他亲历心梗,又侥幸获救重生,愿意将亲身感悟告诉给更多的人,分享心肌梗塞的应对体会。

  心梗历险

  医生话“你救了自己一命”

杨先生年近七旬,可无论在自己还是亲友眼中,他可谓“生龙活虎”——爱打球,爱旅游,练书法,勤画画……更难得的是,尽管身体状况好,杨先生坚持每年定期体检。最近一次是2015年7月,结果显示血压、血脂、胆固醇、血糖等都正常;针对早搏进行的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也未见异常。

正因如此,体检后杨伯遭遇心梗,分外突然而惊险。

杨先生回忆,2015年10月21日事发当晚8:30左右,自己突然觉得心脏不舒服,但感觉不强烈,“有点揪心感,但说痛吧也不很痛,说闷吧也不很闷”,让他高度不安的是冒冷汗,不停地冒,直至手脚冰凉。杨先生不敢大意,马上含服救心药物,上床半躺着,让妻子立即拨打120。家人到住地路口等着,仅10分钟,就将呼啸而来的救护车引导到家。

急救医生马上给杨先生做心电图,记录心脏波纹的纸条出来仅10厘米,即判断是心肌梗死。随即,杨先生被两名急救人员用椅子从五楼抬下,上了救护车,一路绿灯进入广东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初步急救处理后,在省医心研所导管室行冠脉造影,发现右心肌动脉两条血管百分百堵塞。主任医师张斌为杨先生做了冠脉介入术,两个支架推进去,撑开血管堵塞处,杨先生胸部难受感即时解除。术后,杨先生在监护室住了一晚,次日下午转到普通病房,观察5天后出院。

心梗分分钟要人命,张斌称赞杨先生“救了自己一命”,因为没有耽误心梗的黄金抢救时间,处理得当,令心梗发作到手术室,仅花了40分钟,心梗发作到救命手术结束,也仅一个半小时。

  带动效应

  哥哥检查发现90%狭窄

杨先生与死神擦肩而过,有效诊治重获新生。他写了《心梗重生记》一文及续篇,近日放到了刚学会玩的朋友圈里。没想到的是,“遇到心脏不舒服,一定不能拖,不能忍,不要犹豫”的体会与主张,获得满屏的点赞,好友们纷纷说,身边有太多猝死的病例,而且年纪越来越小。

《心梗重生记》被转载到某论坛上,迅速又被众多的疾病群、贴吧等转发,如此以身述病,亲历者感言,果然很有说服力。

更令人想不到的带动效应是,30天内,杨先生身边就有四五名好友,终于正视自己的“心病”不适,就医确诊后介入治疗。杨先生的大哥(下称大杨先生),更是在杨先生术后5天,也入院做介入,放了2个支架,解除了心梗“地雷”威胁。

大杨先生的症状与杨先生不太一样,近两年多时常有胸闷现象,嘴唇发黑,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他的左冠状动脉两根血管竟堵了90%,情况非常严重,医生说,杨先生是急性发作,而大杨先生则是长年累月的疲劳积聚。兄弟俩诊治后,想到冠心病是否有家族遗传因素,因为尽管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活到90多岁,但都有心脑血管病。于是,俩人劝说其他两名兄弟也做一次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最小的弟弟也发现一条动脉堵了70%。如今,他按医嘱服用一些疏通血管的药物,并坚持每天游泳,自觉偶尔的胸闷现象慢慢消失。

  逃生体会1

  体检指标正常也会心梗

在旁人,哪怕是杨先生自己看来,这次心梗都来得有些蹊跷。杨先生说,自己一向身体健康,生活有规律,饮食清淡,睡眠充足,精力旺盛,还坚持运动。何况还一直坚持定期体检,体检结果也无异常。

因此,杨先生死里逃生的第一体会就是“平时体检指标正常的人,也可能发生心梗”。

  专家点评:

  不看指标看心梗五大危险因素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谭宁教授看来,如果仅看体检指标,容易觉得心梗发病“蹊跷”。这是因为心肌梗塞发作,通常只会持续几分钟,最长30分钟左右,随后缓解。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甚至心脏彩超等,都没法准确捕捉到,除非正在发作中。

会不会发生心梗,更需要考虑的是有没有心梗的五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年龄增长。当中任一因素存在,表明人体的血管有所损伤,可导致冠状动脉硬化、粥样斑块、血栓形成。最新的统计显示,国人每3~4人中,就有1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省医心研所也发现,十年来病人越来越多,他们是已经“打好病底”,一旦出现诱因,就可能心梗发作。

吸烟是更不可忽视的心梗危险因素,对心脏病的影响是百分百的,而且吸烟的影响可持续10年。因此很多患者不愿正视吸烟因素,但戒烟却往往是心内专家最先的防治要求。此外,要考虑年龄因素,这是人体生理决定,年纪愈大,机体退化,血管就会老化、硬化。

对照自身,有危险因素,该怎么办?谭宁建议,可以加强检测,推荐做负荷平板运动测试,仅花费300元左右,从慢跑到剧烈跑动,可监测到心脏血供是否存在问题;贵一点的可花1600元左右,做冠脉CT,也可发现心血管有没异常,是否冠心病。

谭宁指出,普通体检其实也能透露出心梗五大危险因素是否存在,要重视蛛丝马迹。比如,有些人胆固醇值没超标,但已正常值偏高,一两次还好,如果长期偏高,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硬化,要小心了;血糖监测没超标,但空腹测血糖临界,可能意味着餐后血糖升高,属于前期高血糖,也会影响血管健康;人们常以为的头晕等状况,在高血压早期是没有的,到医院测血压“正常”却不一定真的正常,因为人体血压是早晨偏高,下午或晚间偏低的,有很多人心绞痛发作,才发现自己得了高血压,其实此前可能已经影响血管健康长达数年。

有没有可能短时间内,血管从无狭窄进展至心梗?

谭宁指出,很有可能。比如小于50%的狭窄,3个月后变80%甚至90%,因为冠脉粥样斑块不是稳定的,一旦斑块表皮有损伤、破缝,血流入内,斑块就会增大,一旦脱落,就会形成血栓、堵塞。

  逃生体会2

  症状不典型也要警惕心梗

“千万不能因为发病症状不典型,就以为不是心梗!”杨先生说。在一般人看来,胸痛才是心绞痛发作,那才是心梗,但自己明明不很痛,也不很胸闷,与“心绞痛得倒地,胸闷闷到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很不同,只是冒冷汗,不停地冒,直至手脚冰凉。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医学科普,略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心前区压榨样痛、烧灼样痛,接下来感觉胸痛,在胸骨或者咽喉部有挤压感、窒息感,还会出冷汗,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及气急、烦躁等症状——这是典型的心脏病从心绞痛至心肌梗死的前期过程。

  专家点评:

  三成患者发病症状不典型

谭宁指出,杨先生关于“症状不典型也会是心梗”的体会是对的。事实上,心绞痛发作、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状已经引起患者及家属足够的重视。也正是过于强调典型症状,“三成心脏病患者症状不典型”的现实反而被忽视。

心绞痛是最典型的心梗症状,体现在胸痛、胸闷不适,感觉烧心、心脏像被压榨着,出冷汗。但其实,心绞痛往往会出现放射性疼痛,因此可能表现下颌疼、左上肢甚至四肢疼痛、颈肩部疼痛、上腹部疼痛,非常多样化,甚至可能因为咽喉部紧锁感,易误诊为牙痛、颈椎病、胃炎、急性胆囊炎和胰腺炎等。

在临床门诊,每10名被确诊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就有3人的心梗前兆不典型。

那么,怎么判断这痛那痛可能是心脏的毛病?

谭宁指出,如果是单纯的心梗、心绞痛,那一般十几分钟至半个小时,就可能缓解;而如果痛持续一整天,那可能是腰肌背痛;如果是牙痛,一般会一直持续几天,但如果是心梗导致的心绞痛,那只会痛个十几分钟,而且总是说不出具体的痛点在哪里。

  逃生体会3

  别忍别拖术后坚持服药

真的遇上心梗了,杨先生没有忍,也没有拖,立即到医院就诊,被手术的专家称赞“你救了自己一命”,否则一忍一拖就耽误抢救,分分钟可导致猝死的恶果。

杨先生说,发病当时,有亲戚提出开车送院,好在当时自己坚持了拨打120,同时口服急救药物缓解了病情。他建议,心梗发作,身体不要动,应口服一些急救药,可以缓解病情,如硝酸甘油、阿司匹林、救心丹、丹参滴丸等。在城区内最好不要自己开车或打的去医院,一定要拨打120。这也是与死神抢时间的最佳办法。路上堵车、找地方停车、排队挂号等都会延误时间,救护车不受堵车影响,直接送进急诊室,能换回宝贵时间。

此外,手术后要按医嘱服药。“我有一位亲戚几年前也装了支架,由于没有按医嘱服药,去年8月又发心梗去世了;而另一位亲戚20年前装了7根支架,按医嘱服药,注意饮食,积极锻炼。这几年还进藏两次,每年还驾车到河南、山东等地旅游,快70岁的人依然生龙活虎。”杨先生说,听不听医生的,结果非常不同。

而他自己,目前不仅谨遵医嘱,而且已改为半天上班,半天练书法、画画,下午5时到烈士陵园健步走一小时,逐步戒烟。

  专家点评:

  无论急救还是术后服药都要遵医嘱

心梗确实不能拖,心绞痛也千万不能忍。谭宁表示,心肌梗死发作后,只要在3小时内获得抢救,心肌大部分面积、功能可得到保障。因此,送院后冠脉状况一明确,会直接送进导管室或介入放支架,或者搭桥手术。

不过开车送院还是呼叫120,谭宁认为不一定,因为一般大医院都设有急救绿色通道,哪种方式入院,都能保证及时救治。当然,在交通问题上,救护车能得到优先通行,确实有优势。但相对的,等候急救车也是需要时间的。

对于服药问题,谭宁指出,最好不要盲目服药,确诊冠心病,是需要终身服药的,但不能自行诊断后购药服用。当然,手术后要更好地呵护血管,具体吃什么药需要因人而异,即使同样是放了支架,不同人吃的药也不同,需要专科医生个性化诊治。

“一般人心梗发作过,见过风雨,确实吃药的依从性很好。”谭宁指出,最怕的是一些冠心病人,抱着侥幸心理,不相信心梗、猝死会出现在自己身上,不肯吃药。

谭宁特别提醒,冠心病人、放过支架、做过搭桥术,吃的药并没有固定的品种、剂量,因此任何换药、增药、减药,都必须听从医生的诊断、医嘱。对于放支架后的患者,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要返院复查,根据病情及时安排用药方案;病情稳定后,定期每个月到社区医院进行状况监测、开药。

至于运动,无论是术后康复还是冠心病患者保健,谭宁都非常推荐健步走,走路可锻炼中老年人的心肺功能,易于坚持,对肌肉、骨骼等损伤或副作用小。健步走适宜天天进行,如果担心运动量不够,可以略为加快步伐,增加强度。此外,登山、游泳、球类等,对身体状况较好者也很合适。(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靳婷)

(责编:许心怡、权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