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的“通用语”:当美食成为中外文明交流媒介
222点击播报本文,约
近年来,“China Travel”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持续走热,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85亿次,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入选海外游客“最想去的亚洲目的地”榜单。在这一背景下,中华美食尤其是火锅,以其独特的社交属性与文化魅力,成为国际旅客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沸腾的社交场:从陌生到共鸣
火锅自带一种东方式的集体主义温情,这口锅,是一个微缩的“社交场”,对于远道而来的国际游客,参与一场火锅宴,远不止于品尝美食。它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学习使用筷子,辨识各种奇妙的香料,在同伴的指导下掌握不同食材的最佳涮煮时间。这个过程,充满了互动与发现的乐趣。
正如“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选手们,在体验毛肚火锅时表现出好奇与兴奋,并用流利的汉语和生动的讲解道出了他们对火锅的热爱。他们不仅学会了“七上八下”这句饮食口诀,更透过这片毛肚,理解了中式餐饮中对火候、新鲜与原味的追求。
四川省火锅协会执行会长严龙指出,火锅之所以在全球广受欢迎,不仅在于其风味,更在于它作为一种“社交载体”,营造出亲密无间的沟通场景。围坐一锅,共同参与烹饪与分享,这样的形式打破了文化隔阂,成为连接东西方情感的独特纽带。
毛肚破圈:从特色食材到文化符号
在火锅丰富的食材范畴里,毛肚为何能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成为一种文化“接头暗号”?
首先,在于其独特的体验感。毛肚的口感是爽脆与韧劲的结合,也是许多西式餐饮中少有的质地体验。其次,毛肚火锅蕴含着一定的仪式感。“七上八下”不仅是烹饪技巧,更是一种可视化的、充满参与感的饮食仪式。这个过程赋予了食用行为严谨与趣味,让食客从被动的享用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与掌控者。这种通过简单规则达成美味的过程,充满了东方哲学的韵味。
严龙介绍,毛肚作为川渝地区的传统食材,其起源与当地劳动生活密切相关,并伴随人口流动逐渐走向全国。他指出,随着消费升级与加工技术的进步,相关食材在安全、健康与口感方面不断提升,进一步推动了火锅产业的标准化与国际化。
味觉共识:跨越文化的世界语言
当世界各地的旅人坐在火锅前,夹起一片毛肚,在沸腾的汤中默数秒数,然后带着期待送入口中时,他们所经历的不仅是一次美食体验,更是一场无声的文化对话。在2025年首届地理标志产品国际博览会上,众多国际嘉宾对毛肚等火锅食材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就农产品标准化、冷链物流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体现出美食之外的技术与产业联动。
严龙提到,以海底捞、小龙坎为代表的火锅品牌已在海外开设上百家门店,从华人社群逐步辐射至本地消费者,形成稳定的味觉记忆与消费习惯。毛肚火锅出海不仅带动了食材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展现出强劲的产业带动力与经济价值。
一片小小的毛肚,一个沸腾的火锅,连结了不同文化与味蕾,在共享的热气中催生理解与共鸣。味觉,正是这世界通用的情感语言,而毛肚火锅,正是其中生动的表达。
